每個人都是“在場直播”
“在場主義”,也即“在場性” (Anwesenheit),是德語哲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后來逐漸被整個西方當代哲學(xué)所接受。在康德那里,“在場性”被理解為“物自體”;在黑格爾那里,指“絕對理念”;在尼采思想中,指“強力意志”;在海德格爾哲學(xué)中,指“在”、“存在”,到了法語世界,則被笛卡爾翻譯為“對象的客觀性”。
“在場”即顯現(xiàn)的存在,或存在意義的顯現(xiàn),或歌德所說的“原現(xiàn)象”。翻譯過來,相當于我們漢語的“在不在”的“在”和“有無”的“有”。更具體地說,“在場”就是直接呈現(xiàn)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經(jīng)驗的直接性、無遮蔽性和敞開性,而“澄明”是通往“在場性”的唯一可能之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場性”本身的“在場”成為可能。而欲達至“無遮蔽狀態(tài)”,只有通過“去蔽”、“揭示”以展現(xiàn)。
通俗地說,“無加工的現(xiàn)場直播”就是在場性。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去蔽”,是無遮擋的,不加工的,是原態(tài)的,是揭開的,是裸示的。
微博中的很多帖子都是如此:突如其來的傾訴,不可克制的憤怒,毫無掩飾的狂喜、不經(jīng)加工的照相,都是典型的在場主義特征。
照相,對,就是這個詞,不是攝影,不是棚拍,不是藝術(shù),甚至不是精心安排的生活,它就是照相,就是偶然的瞬間,就是相互都不知道的一個現(xiàn)場呈現(xiàn)。
微博就是照相,大多數(shù)是原貌,而且是不經(jīng)意,無安排,咔嚓一聲,三五個字,三五句話,短促、直接,毫無修飾,一擊按鈕,零點幾秒,就呈現(xiàn)到世界的面前,幾千人、幾萬人、幾十萬人、幾百萬人乃至整個微博,都會看到你的“在場直播”。
我在現(xiàn)場。
我在這里。
我在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