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第三只眼
在霧中開車,穿行于高速公路或山野,如果我們不打開車燈,那么道路的能見度就是你睜開眼睛,極目所及,能看多遠是多遠,50米,100米,500米,這個視距為“能見度”。在氣象學上,能見度,是反映大氣透明度的一個指標,航空界將其定義為具有正常視力的人在當時的天氣條件下還能夠看清楚目標輪廓的最大距離。能見度和當時的天氣情況密切相關。當出現(xiàn)降雨、霧、霾、沙塵暴等天氣過程時,大氣透明度較低,因此能見度較低。
百度百科對“能見度”和“可見度”的解釋是一樣的,但我不同意這個解釋。
我認為,“能見度”是理論上的視覺距離,而“可見度”是物理上的視覺距離。比如在大霧中打開汽車大燈,它的可見度就會通過物理作用加強——看得更遠。
微博的效果,就是汽車在大霧中穿行打開大燈的效果。
原因之一,是世界太大了,大到我們聽不見也看不清真相的程度;原因之二,就是世界太復雜了,復雜到無法窮盡,以至于我們頂多只能看見身邊的事物而無法觸及身外的世界。
古代人始終有著一個美好的愿望,我們的祖輩經常給我們講一些“千里眼”“順風耳”的故事,就是期望著有那么一種人,有那么一個時期,我們人類的視覺與聽覺都會被神話或科技所拓寬。
現(xiàn)在,這個古老的愿望已經基本上被實現(xiàn)了。
微博,是我們原本生活的第三只眼睛,它已經不同于以往的各種媒體——不再是滯后的,不再是傳說的,不再是據(jù)說的,不再是聽說的,不再是精加工的。它打破時空,隨時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