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料的選擇
要注重灸料的質量,因為艾絨的好壞決定治療效果。一般來講陳艾要好于新艾,陳艾的顏色偏黃,有時越黃的艾絨越好,最好的艾絨俗稱“金艾”,就是說艾絨是金色的,因為陳艾的藥性是溫的,而生艾是寒的。其次,好艾絨很細,很純凈,無雜質,手感很好,很柔軟。一般做直接灸時一定要用極好的艾絨,因為好艾絨不傷經(jīng)絡,不燥,比較柔和,便于點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灸,一定要用新鮮的姜和蒜。
施灸的順序
施灸的大原則是先陽后陰,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應當先灸陽經(jīng),后灸陰經(jīng),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依次進行。如果不講次序,后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干、口燥的后遺癥或不舒服的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壯數(shù)要先少后多,艾炷要先小后大。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酌情而施。
灸法的補瀉
艾灸的補瀉,始載于《黃帝內經(jīng)》。需要用補法時,不要吹艾炷上的火,等待火苗自己滅;需要用瀉法時,急吹幾口氣,讓火快點燒。這是古人對施灸補瀉操作方法的具體載述。在臨床上,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腧穴的性能,酌情運用。
施灸的禁忌
①實熱證、陰虛發(fā)熱者,一般不適宜灸療。
②對面部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關節(jié)活動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③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④在艾灸的整個療程中,患者不能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⑤艾灸后如果想馬上洗手,最好是用熱水,高于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chǎn)后風疾病,灸后30分鐘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⑥遇到患者大悲、大喜、大怒等不穩(wěn)定情緒時,艾灸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⑦太饑或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有的人喜歡邊灸邊吃東西,這樣的治療效果也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