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慣的力量》弱聯(lián)系的力量(3)

習慣的力量 作者:(美)查爾斯·杜希格


這種同伴壓力本身并不足以維持運動的進展,但是當友誼的強聯(lián)系和同伴壓力的弱聯(lián)系相融合,它們就能創(chuàng)造出驚人的能量。這時候,大范圍的社會變革就發(fā)生了。要知道強聯(lián)系和弱聯(lián)系會怎樣推動一場運動,我們可以快進到羅莎·帕克斯被捕之后的9 年,此刻已經(jīng)有不計其數(shù)的年輕人自愿冒險參加民權(quán)運動。

1964 年,全美范圍內(nèi)的大學生(包括不少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其他北部大學的白人學生)申請一個名為“密西西比夏日計劃”的項目。這是一個為期10 周的計劃,主要內(nèi)容是在美國南部進行黑人選民登記。這個計劃后來被稱為“自由夏季運動”,而很多申請人都意識到這個活動蘊含著風險。在計劃開始實施前幾個月,報紙和雜志里的文章充斥著會發(fā)生沖突的預言(而這些預言甚至準確得有點恐怖,就在計劃實施后的一個星期,白人組成的治安維持隊在密西西比的朗代爾殺害了三名志愿者)。這種死亡威脅讓很多學生退出了計劃,盡管他們都已經(jīng)申請加入,但最后還是退出了。當初有1 000 多名申請者通過,而當6 月份要出發(fā)去南部的時候,有300 多人退出了。

20 世紀80 年代,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社會學家道格·麥克亞當,想找出這些人參加和退出自由夏季運動的原因。他從閱讀720 名申請者的申請書開始著手。每一份申請書至少有5 頁紙。申請者要說明他們的背景,他們想要去密西西比的原因,還有他們在選民登記方面的經(jīng)驗。他們被要求提供自己所參加組織的一些組織者的名單,以便他們被捕時能夠聯(lián)系這些人。這些申請書當中有論文和推薦信,有一些還有面試記錄。

可以看出,申請加入這個計劃并不是心血來潮。麥克亞當?shù)淖畛跫僭O(shè)是,與退出的學生相比,最終去了密西西比的學生很可能有著不一樣的動力,正是這一動力造成了參與情況的差別。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他將申請者分為兩組。第一組是以“自我利益”為密西西比之行的動機(例如“考驗自我”、“加入這場運動”,或者“了解南部的生活方式”等)的人。第二組是有“其他目標”的人,例如“改善黑人的生活”,“協(xié)助真正民主的全面實現(xiàn)”或者“證明社會變革能由非暴力力量實現(xiàn)”。

麥克亞當假設(sh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意識到這場自由之夏運動的危險后更可能選擇退出,而有其他目標的人更有可能堅持參加運動。

但這個假設(shè)是錯的。

數(shù)據(jù)顯示,抱著“自私”和“無私”理由而去南部的參與者數(shù)量相當。動機的不同不能夠解釋“參與者與退出者之間的任何明顯差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