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勞力更要勞心,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思考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陶行知
生活是孩子成長的“源頭活水”,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杜威強調(diào)“教育即生活”。
教育與生活本該是一體的,一旦教育與生活分了家,這樣的教育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活是鮮活的、靈動的,看重動手、動腦,“在勞力上勞心”的內(nèi)化或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是看重一個個冷冰冰的標準答案。孩子讀書是學習,做家務、購物、交往也是學習,盡管這項學習沒有評定分數(shù),也沒有考級升學的壓力,但是卻切切實實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宋神宗元豐二年,大文豪蘇軾因作詩“謗訕朝廷”,貶謫黃州擔當團練副使。這是一個閑差使,這使得蘇軾能夠有時間與孩子一起讀書作文,說古論今。
有一天,與長子蘇邁談到了鄱陽湖畔石鐘山的名稱由來。蘇邁從《水經(jīng)注》等古書中找出許多說法,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對這些說法蘇軾都覺得是牽強附會。蘇邁想找其他書舉證,蘇軾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學問、考證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憑道聽途說就妄下結論。看來,石鐘山這個問題,還必須實地考察求實才能解決呢!”從這時起,這個問題就一直掛在蘇軾父子倆的心中。
五年后,蘇邁出任饒州德興縣縣尉,蘇軾送他到湖口,順便帶著蘇邁一起考察石鐘山,以解心中之惑。白天的時候選出些石頭敲打,沒有得出結論。當天晚上,月光明亮,父子倆乘著小舟來到絕壁下,沿著山腳尋找答案。
尋到一個地方,只聽見一陣陣清暢高揚的聲音,“噌吰如鐘鼓不絕”,原來這里的山腳下遍布石竅,大小、形狀、深淺各不相同。它們不停地受到波濤撞擊,所以才發(fā)出各種不同的音響。父子倆此刻終于恍然大悟:這才是“石鐘”名稱的由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