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抉擇
最先介入朝鮮戰(zhàn)爭的是美國。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判定這是蘇聯(lián)為首的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張,6月25日,在蘇聯(lián)代表缺席的情況下,美國操縱安理會通過決議,指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破壞和平的侵略國,要求朝鮮軍隊撤回三八線。6月27日,杜魯門命令美國駐遠東空軍和海軍參戰(zhàn),由于把朝鮮戰(zhàn)爭看作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行為,杜魯門同時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以“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 7月7日,在美國操縱下,安理會又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聯(lián)合國會員國提供軍隊組成“聯(lián)合國軍”。在美國的拼湊下,14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了所謂的“聯(lián)合國軍”,指揮官是美國的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美國的干涉具有了合法的掩護。
在朝鮮戰(zhàn)爭初期,朝鮮人民軍進展順利。但是美國軍隊介入后,朝鮮人民軍則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尤其是越過三八線的人民軍面臨著被全殲的危險。
斯大林本來對朝鮮的形勢抱著非常樂觀的態(tài)度,但是美國干涉后,也開始意識到局面的危險性。尤其是在10月1日接到朝鮮的求援信之后,斯大林左右為難,如果蘇聯(lián)直接出兵,將冒著觸發(fā)美蘇之間戰(zhàn)爭的危險,如果任朝鮮人民軍失敗,那么蘇聯(lián)不僅將喪失朝鮮半島這一重要陣地,而且也將嚴重損害社會主義陣營的形象。斯大林想出的辦法就是想方設法讓中國出兵。為此,在拿到金日成的求援信10分鐘后,斯大林就通過蘇聯(lián)駐中國大使羅申向中國表達了下述意見:朝鮮半島的形勢極為糟糕,希望中國考慮以志愿軍的名義出兵朝鮮,幫助朝鮮同志。
毛澤東接到電報后,當日就回復說:“這一行動可能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因此必須謹慎從事。”在接到斯大林電報的同時,毛澤東還接到了金日成的求援信,希望中國出動中國人民解放軍幫助朝鮮作戰(zhàn)。
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面臨著一個非常艱難的抉擇,畢竟中國是一個剛剛擺脫戰(zhàn)火的新生國家,一切都百廢待興,如果在朝鮮半島再次陷入一場與一個超級強國的戰(zhàn)火之中,對中國的建設將產生消極的影響。但是,如果不出兵朝鮮,美國的侵略會越來越猖獗,對朝鮮、中國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也將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毛澤東決定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初步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10月4日,在彭德懷參加的政治局會議上,彭德懷堅決支持毛澤東出兵朝鮮的主張,并同意擔任志愿軍的司令員,彭德懷的支持堅定了毛澤東出兵朝鮮的決心和信心。最后,經過幾次討論之后,毛澤東決定一方面著手組建志愿軍,為出兵朝鮮做準備,另一方面派周恩來等人前往蘇聯(lián),決定視蘇聯(lián)的援助程度決定是否出兵。周恩來在與斯大林談判的時候表示,中國目前出兵存在很多困難,如果蘇聯(lián)能夠出動空軍支援,中國就將出兵朝鮮。10月11日,斯大林答應為中國軍隊提供武器,并同意出動空軍幫助中國沿海城市的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