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邁利·布蘭頓博士寫過一本名為《愛與死亡》的書,他在書中說:
“每個健康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這是正常的。自信是完成工作和取得成功所應(yīng)具備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布蘭頓博士說得棒極了。一個健康而成熟的人應(yīng)有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愛自己”。這不是在倡導(dǎo)驕傲自滿。這是在要求我們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看清我們自身;同時要愛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
心理學家A. H. 馬斯盧曾在《動機和個性》一書中提及“接受自己”這個概念。他說:“新動力心理學中有幾個主要概念,那就是自主性、釋放、人性、接受自我、推動意識和滿足感。”
成熟的人不會在夜里輾轉(zhuǎn)反側(cè)地把自己的缺點同人家的優(yōu)點相比,擔心自己缺少比爾·史密斯的那種自信,或是沒有吉姆·約翰斯那種進取精神和毅力。他會正視自己工作上的失誤和自身的缺點,但他對自己的目標十分明確,而且干勁十足。他不僅了解自己的缺點,還試著花時間去改正它。他像寬容別人一樣寬容自己,不讓自己在痛苦中掙扎。
我們像喜歡別人一樣喜歡自己這一點很重要嗎?心理學家說,我們不喜歡自己就沒辦法喜歡別人。有些人厭煩任何東西,憎恨所有人,其實,是沒有自信的表現(xiàn),他們有強烈的“自棄傾向”。
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教授阿瑟·杰希德博士認為,教育工作應(yīng)該幫助人們接受自己,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近,他寫了一本名為《當教師面對自己時》的新書。他在書中說,教師們在生活中充滿了掙扎、滿足和希望等情緒??梢?,認識自我對每個人都有同等的重要性。
美國醫(yī)院一半以上的病床上都躺著神經(jīng)科病人,他們對自己有很嚴重的厭棄感。還有很多人忍受著精神及身體雙方面的折磨。有一些病人很容易走極端,甚至不想活下去。造成這些不幸的原因千差萬別,可現(xiàn)在我不想討論這些。我認為,造成我們精神疾病的原因就是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對成功和名望的渴求,總想超過別人,所以強迫自己拼命地工作。我堅信,我們之所以情感錯亂是因為我們對上帝缺乏堅定不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