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沒有那么多現(xiàn)代科技和醫(yī)療知識來保持他的健康。眼睛花掉了,怎么不戴眼鏡?對不起,眼鏡是明朝時候才傳到中國的外國貨,唐朝韓愈那時候沒有眼鏡,所以老了以后沒辦法,只能把字寫得特別大。大家絕對想不到,一副眼鏡會對我們的文化有這么大影響嗎?的確有。明朝以后,皇帝賞你大臣一副老花眼鏡,那不得了的,皇恩浩蕩!可是眼鏡度數(shù)準(zhǔn)不準(zhǔn)呢?不管,只要戴了以后看東西不一樣,就是了不起的東西。韓愈那時候沒有福氣享受眼鏡,只能“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歲的人就變成這個樣子!這時候我們才知道現(xiàn)代人是多么有福氣,至少眼睛花了可以戴眼鏡,至少拔牙的時候可以打麻藥。古人不可以,所以韓愈的哲學(xué)出現(xiàn)了: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也。
你是我侄子,你死了如果不是灰飛煙滅,死了還有靈魂的話,那我現(xiàn)在也不要難過了,因為我們不會分開太久,很快我們就會再見面了;如果你死而無知,人死如燈滅,那我哭你、想你、為你悲哀、為你流淚也不會太久,因為我也快死了。所以不管你死了有靈魂還是沒有靈魂,我的悲哀、我的難過都不會太久。韓愈這篇文章明明是在哭他侄子十二郎,可是最后談出來的是這種哲學(xué)問題、生死問題,使我們覺得這些文字這么有味道、有功力、有智慧,這是任何畫面、故事、電影所表達(dá)不出來的,這種境界只能留給文字。我們讀了才知道,為什么老子死了以后他的朋友秦失叫了三聲就離開了。人家問他,老子不是你的朋友嗎?他說是我的朋友。是你的朋友,為什么你干號幾聲就算完了呢?他說老子來的時候是應(yīng)時而來,的時候是順理而去;該來就來,該走就走,完全合乎自然之道,所以我不需要這么悲哀。
為什么秦失能說出這么有哲理的話呢?我想他是在韓愈之前就已經(jīng)知道了如何面對死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