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博弈與社會》第一節(jié) 制度企業(yè)家(4)

博弈與社會 作者:張維迎


近代之前歐洲流行的決斗(duel)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決斗起因于貴族為自己的“尊嚴”而戰(zhàn),受到侮辱的一方如果不提出決斗會被人恥笑,對方如果拒絕迎戰(zhàn)也被認為是可恥的,這樣決斗就成為雙方都不得不遵守的規(guī)范,盡管雙方當事人可能要付出鮮血甚至生命的代價,而起因可能是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如對一個婦女的評價)。由于名人更在乎“尊嚴”,更想表現(xiàn)出貴族精神,所以決斗在名人之間更盛行。英國曾有四位首相參加過決斗;美國著名聯(lián)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與時任美國副總統(tǒng)阿龍·伯爾的決斗中受重傷,翌日身亡;第七任美國總統(tǒng)安德魯·杰克遜也以決斗聞名;俄國詩人普希金在與他妻子的情人的決斗中受了致命傷;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也曾為一點小事與人決斗。最早站出來指責決斗這種習俗的制度企業(yè)家是羅馬天主教會以及其他一些政治領袖。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指責這一風氣是“無用的暴力行為”,喬治·華盛頓則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鼓勵軍官拒絕決斗。美國在18世紀之后就不再盛行決斗。有些州明文廢除了決斗;有些州雖然沒有明文禁止決斗,但在決斗中擊傷對方者可能面臨人身傷害或者過失殺人的指控。19世紀中葉時英國社會一般就不再贊成決斗,此后決斗就很少發(fā)生了。19世紀末,合法的決斗在世界上基本絕跡了。國際社會目前基本已經對決斗的性質達成了共識,認為它是一種野蠻的解決矛盾的方式,不少國家已經明文禁止決斗。

第二類制度企業(yè)家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和政治制度的轉變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989年蘇東的劇變就是一個例子。比如說,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羅馬尼亞人對時任總統(tǒng)齊奧塞斯庫長期專制統(tǒng)治的不滿已積累到忍無可忍的地步,但由于“尊重”他已成為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絕大部分人是敢怒不敢言,直到1989年12月的集會上人們還在言不由衷地高呼“萬歲”,但突然有人喊“打倒齊奧塞斯庫!”,頓時“萬歲”被“打倒”替代,整個規(guī)范徹底轉變了,原來正確的變成錯誤的,原來錯誤的變成正確的。那些最早喊出“打倒”二字的人就是第二類制度企業(yè)家,他們滿足了人們已經表現(xiàn)出來但還沒有表達出來的需求。事實上,大部分專制制度下的不同政見者都是這種類型的制度企業(yè)家,他們說出大部分人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最后改變了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