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宇宙大碰撞》近鄰星系NGC 4438中的超大質量黑洞

宇宙大碰撞:大爆炸之后又發(fā)生了什么? 作者:(德)拉爾斯·林伯格·克里斯滕森


與銀河系一樣,NGC 4438中央也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黑洞正狼吞虎咽地吞噬著周圍的物質,被吞噬的物質不斷旋轉著墜入吸積盤內。其中一些從吸積盤相反的方向噴涌而出。兩股噴流傾瀉出大量物質,好像花園里的噴水管一樣。噴流最終撞上致密的低速氣體墻,產生了熾熱的物質。

旋渦星系的大多數恒星,要么位于星系盤上,差不多沿著圍繞中心的圓軌道運行,要么位于星系中心的核球。然而,有一定數量的恒星位于更加彌散的球狀暈中,或者獨立存在或者聚集在球狀星團中。天文學家嚴格監(jiān)測這些暈中恒星的運行軌道,但它們的運動與銀河系的其他大多數恒星很不同。某些恒星繞轉的中心與銀心方向相反,或者偏離很大的角度,還有的恒星軌道非常怪異。很有可能這些暈族恒星是其他小星系在與銀河系并合過程中,被銀河系“俘獲”的。

暈族恒星的運動使得它們偶爾會穿過星系盤。例如太陽附近的一群紅矮星就被認為是暈族恒星,其中的代表就是卡普坦星和格魯姆布里奇1830。由于這些恒星圍繞銀心的不規(guī)則運動,所以當我們以年為單位去測量這些恒星的速度時,就發(fā)現它們要比其他恒星運動得快。

科學家對旋臂結構的起源問題熱烈討論了數十年。在發(fā)現旋渦星系的本質后不久,科學家就意識到恒星不可能永遠留在旋臂中。因為在距星系中心不同距離處的自轉速度是不同的,旋臂很快越纏越緊,在星系完成幾周自轉后就會緊緊地纏繞住星系中心。但我們并沒有觀測到這種情況,所以旋臂結構的形成一定另有原因。

今天最廣為接受的解釋是密度波理論,認為旋臂是星系盤內自轉的高密度區(qū)。根據密度波理論,旋臂中的恒星數目與旋臂間隙中的沒有很大差別。密度波理論最常用的類比就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堵塞,汽車不斷進入、離開堵塞區(qū),但堵塞區(qū)自身保持不變。在旋渦星系中,恒星不斷進出旋臂,但旋臂本身留存下來。密度波自轉的速度要比星系盤中的物質慢,因此恒星和氣體得以超過密度波本身,就像超車一樣。當星際介質氣體進入密度波時,氣體密度變得更為致密,會引發(fā)新的恒星形成。

最亮和最熱的新星高速燃燒著核燃料,因此它們的壽命很短,其誕生和死亡的位置都在旋臂附近。這就是為什么最亮的恒星可以用來描繪旋臂結構,而旋臂間隙處則有大量暗弱的恒星,卻很少有亮星,因為亮星已經在旋臂附近死亡了。在旋臂內還能看到標志著恒星形成區(qū)的氣體和塵埃云,它們的位置稍稍落后于密度波,后者將其壓縮從而觸發(fā)大批新恒星形成。

盡管表面看起來光滑,沒有任何明顯特征,內部恒星的運動也較慢,但橢圓星系是令人異常興奮的動力學系統(tǒ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