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翡翠的人都知道,最好的“石頭”必定產(chǎn)自原產(chǎn)地,全球上等的翡翠都出自緬甸。因此每年的緬甸公盤,湯煜峰至少要親到現(xiàn)場一次。當時這塊石頭還不是這個樣子,拍下它的時候,它還是塊丑陋的毛料原石,被一層厚厚的殼包裹著,沒有開窗。
和所有在售毛料一樣,這塊石頭按規(guī)定被編好號碼,注明重量和起拍底價,躺在數(shù)百件毛料原石中。一堆堆看似貌不驚人的石頭,裹著厚殼時甚至還有些丑陋,可是,誰都不敢斷定這里面是否藏龍臥虎,是否潛伏著震驚業(yè)界的天價寶物。沒有點“道行”的人,是不敢輕易到這里拿貨的。在一堆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毛料中拿貨,也就是圈內(nèi)人都熟知的賭石,其關鍵在眼力和魄力。
賭石沒有手冊,沒有標準,沒有條例,就是用一把手電筒照向石頭的皮殼,觀察里面隱約顯現(xiàn)的信息。不管手電筒的光照多么強烈,畢竟石頭裹著厚厚的殼,外面的人不會看得很清晰。這時就需要根據(jù)以往積累的經(jīng)驗,根據(jù)石頭掂在手里的分量,根據(jù)石頭表面的紋路和顏色,甚至表面的坑形,來分析石頭的密度與質(zhì)地,分析其中的“種”、“水”、“色”這三項決定翡翠價值的要素。這塊毛石當時標價六萬元,不僅湯煜峰覺得不錯,同時還有其他幾個玉商也覺得不錯。大家相互競標加價,幾分鐘就把價格抬到了六十萬。這個價是湯煜峰喊出來的,其他幾位玉商退出了,退出只能說明他們對自己的判斷缺乏信心,對石頭的質(zhì)地沒有把握,不愿繼續(xù)冒更大的風險。對湯煜峰來說,當時他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只是通過透光程度,隱約判斷出石頭的種水不錯,色彩也不錯。但主要還是色,遇到單塊的綠容易,遇到單塊的紫也容易,但綠和紫聚到一塊就不容易了。
之所以敢這么下賭注,因為湯煜峰并非單純的商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玩翡翠主要是因為興趣,而非以逐利為主要目的。因此在拍賣會上,為競得一塊寶物不惜巨資,那是發(fā)生在他身上最常見不過的事情。尤其是遇到心儀之物,若能得到便是幸事,得不到便成了心事,這種時候,錢對他來講僅僅是一組數(shù)字而已。多出十萬、二十萬乃至百八十萬,他都不會眨一下眼。賬戶上的錢消失了還可以再掙,而美玉,天下僅此一枚,失之交臂或擦肩而過,那就再也追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