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蘇慧廉》陌生人(1861-1890)(6)

尋找:蘇慧廉 作者:沈迦


與蘇慧廉同時代、在中國最廣為人知的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當年要起行時,也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選擇中國。他的回答是:中國是非基督教國家中最文明的一個。只要中國人皈依了基督教,他們就可以幫助將福音[1]傳到不發(fā)達的國家去。[2]

當時已是十九世紀后半葉,相對于中國的封閉,經(jīng)歷過工業(yè)革命的西方世界正顯現(xiàn)出全球化的特征。[3] 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蘇伊士運河1869年開通后,西方到東方的距離一下子縮短了。由英國人發(fā)明的一種叫“金本位”的金融制度,也在1870年前后覆蓋了世界貨幣交易的三分之二。法、美、德、俄、意、日等經(jīng)濟大國都相繼在十九世紀后半葉搭上了這趟時代列車。[4]

從十九到二十世紀,有超過二十萬名來自英語國家的青年人,[5] 帶著《圣經(jīng)》及上帝的使命,前往世界各地傳播福音。李提摩太、蘇慧廉是其中之一,他們充滿理想,如他的同伴,亦如他的祖國。

1882年(光緒八年)9月13日,星期三,二十一歲的蘇慧廉搭乘大英輪船公司(P&O)的“尼扎姆”(Nizam)號蒸汽郵輪由格雷夫森德(Gravesend)離開英國,前往遠東。[6] 就在那一周的周日晚上,蘇慧廉在不倫瑞克偕我公會教會(Brunswick Free Church) 做了他在家鄉(xiāng)的最后一次布道,他以《馬可福音》16章15節(jié)那句代表“大使命”的話為題——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7]

[1]④福音(Gospel),《圣經(jīng)》中原意為“天國來的好消息”。

[2]⑤蘇慧廉:《李提摩太在中國》,關(guān)志遠、關(guān)志英、何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第12頁。

[3]⑥D(zhuǎn)ana Robert認為,基督教的宣教運動是第一個全球化運動。詳見吳梓明等:《邊際的共融——全球地域化視角下的中國城市基督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7頁。

[4]⑦吳曉波在《跌蕩一百年》(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中認為,世界經(jīng)濟史上1870年正是全球化的開始之年。

[5]①梁家麟:《基督教會史略——改變教會的十人十事》(香港:更新資源有限公司,2002),第343頁。

[6]②蘇慧廉坐“尼扎姆”號到科倫坡后,轉(zhuǎn)換“倫巴第”號蒸汽船抵達上海。

[7]③The United Methodist Free Churches Magazine (1882): 693.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