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攝影作為藝術(shù)》人像攝影 PORTRAIT(2)

攝影作為藝術(shù)(最新修訂第2版) 作者:(英)蘇珊·布賴特


蒂娜· 巴尼(Tina Barney)1945 ~ , 美國 Theatre of Manners(1997年第一版)深入剖析蒂娜·巴尼在曼哈頓的家人和朋友們,以及他們?nèi)粘I钪蟹睆?fù)難懂的社交禮儀。在20世紀70年代,巴尼第一次開始拍攝她的家人;到了80年代,她換掉135相機,改用大尺寸的4×5相機。為了要減緩 拍攝的速度、創(chuàng)造出精心設(shè)計的拍攝場景,讓照片不只是隨便的 家庭快照,放入更多正式的元素。蒂娜·巴尼必須在許多拍攝的 小細節(jié)上,以及與親密家人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與互動上一磨再磨。 同樣的手法和想法在她的另一個系列──The Europeans中也以得見,The Europeans則是聚焦在歐洲富有家庭的生活。

“我非常喜歡以人類學(xué)、社會學(xué)的角度來觀察人們。我不會對拍攝的對象有任何的默認。我不認為拍照是一種社會評論的形式,因為我并不是在批判他們,而是全靠直覺在創(chuàng)作。對我來說,拍照是一場很棒的視覺盛宴,而餐廳中的一切陳設(shè)都是為拍照而準備的。

舉例來說,在The Sunday Dresses這張照片中,我原本計劃 只以一位婦女作為拍攝對象,但后來她找了她的姐妹一起加入。她非常自然、不怯場,而且她的小女兒也一起入鏡,這就是千載 難逢的拍照良機。我知道她們相似的衣服會有某種視覺效果。我很喜歡觀察人與人之間是如何互動:他們是親密或是疏遠、舉手投足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的身體語言。

我認為一幅人像作品之所以能吸引人,攝影師和被攝模特兒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重要。以我的作品來說,有幾項關(guān)鍵的因素決定 它是否成功:照片中所隱含的意念、被攝者的表現(xiàn)方式、我和被攝者之間的互動以及是否有計劃外的事情發(fā)生。我拍過很多照片,而且當(dāng)我在拍照時,大多是進入一種出神的狀態(tài)。由于拍照的過程發(fā)生在一瞬間,因此我不可能去一一確認是否上述的每一項要素都做到了。拍照就像是神奇的魔法,發(fā)生在彈指之間?!?/p>

蒂娜·巴尼, the Europeans: the Two Friends,2002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