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貧窮的本質》前言(2)

貧窮的本質 作者:(印度)阿比吉特·班納吉


回到辦公室后,我們一邊回顧那些故事,一邊研究數(shù)據(jù),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甚至迷惑不解。我們難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與那種(西方或受過西方教育的)專業(yè)發(fā)展經濟學家及政策制定者對于窮人生活的看法聯(lián)系起來。有時,強有力的證據(jù)迫使我們重新評估甚至放棄我們所堅持的理論。然而,我們會盡量先搞清楚,我們的理論為什么行不通,怎樣利用該理論更好地描述世界。本書就產生于這一思想交叉點上,展現(xiàn)了我們所編織的一個關于窮人生活的完整故事。

我們所關注的焦點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就全球窮人最多的50個國家來說,其平均貧窮線為每人每天16印度盧比。2各國政府將生活費低于這一水平的人定位為貧窮狀態(tài)。根據(jù)當前的匯率標準,16盧比相當于36美分,但由于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的物價水平較低,如果窮人以美國的物價水平來購物,他們就需要花更多的錢——99美分。因此,要想知道窮人是怎樣生活的,你就要想象如何在邁阿密或莫德斯托每天只靠99美分生活。要用這點錢購買你一天所需(除了住房),這并不容易。比如,在印度,99美分只能買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質大米。你能靠這點吃的活下去嗎?不過,2005年,全球有8.65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3%)都是這樣生活的。

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使這些人處于貧窮狀態(tài),他們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和我們一樣。窮人與我們有相同的欲望和弱點,也并不比我們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窮人在作選擇時會非常謹慎:為了生存,他們都需要成為精打細算的經濟學家。然而,我們和他們的生活依然有著天壤之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經習以為常,幾乎不會在這些方面細細思量。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著,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會受限——報紙、電視和書籍都要花錢來買。因此,你常常會對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無所知。比如說,接種疫苗的信息就可以預防你的孩子患上麻疹。這就意味著,在你所生活的世界里,很多機構并不是為你這樣的人而建的。大多數(shù)窮人都沒有收入來源,更不用說基于自動繳納的退休計劃了。這就相當于,在你大字不識的情況下,你卻要根據(jù)很多細則做出決定。對于不識字的人來說,他怎能讀懂一份包含大量拗口病名的健康保險產品呢?

一切都表明,對于窮人來說,要想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自己家人的未來提供保障,他們需要擁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強的意志力,承擔更多的義務。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費、小障礙、小錯誤,在窮人的生活中卻成了尤為突出的問題。

要想擺脫貧窮并不容易,但只要抱著一種“萬事皆有可能”的態(tài)度,再加上一點兒援助(一條信息、一點兒推動),有時也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錯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礙,都有可能對這一過程造成一定的破壞。把持住正確的杠桿至關重要,但正確的杠桿往往很難找到。而且,單憑一個杠桿顯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