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越套路的劇作法》1.1 傳統(tǒng)方法(3)

超越套路的劇作法 作者:(美)肯·丹西格


沖突的作用

沖突(couflict)是劇本的重要元素之一。電影中經(jīng)典的沖突樣式可概括為某人與他人,某人與環(huán)境,以及某人與自己的沖突。至于性別、年齡、宗教、文化的差異,則可使沖突的種類更多樣化?!皟蓸O化”(polarities)是制造沖突的指導(dǎo)原則。在西部片里最明顯的兩極化就是英雄騎白馬穿白衣而惡棍騎黑馬穿黑衣。此外,警察/ 罪犯、律師/ 被告、富人/ 窮人、英雄/ 惡棍等對比在形形色色的劇本無處不在中無處不在,這屬于人物沖突方面的兩極化。

銀幕上的所有人物,不管是在外貌舉止上或是在言行品格上都是以兩極化的形式來塑造的。在《碼頭風(fēng)云》(On the Waterfront,1954)中,男主角是唯一一個體格健壯的角色。他哥哥是個罪犯,看來較蒼老,穿著及談吐也和他不同。男主角黑發(fā),與他相愛的女主角則是金發(fā)。她比他談吐高雅,而他則比她輕松自然。每當(dāng)女主角做了什么決定時,男主角總是意見相左。兩極化就是這樣不斷呈現(xiàn)出來。至于其他角色也無不是按此規(guī)范被設(shè)計出來,如他們的身材(胖/ 瘦)、年齡(老/ 少)、性格傾向(暴力/ 溫順)等等。如果你想要你的劇本時時刻刻都充滿著沖突的張力,兩極化的運(yùn)用最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人 物

在劇本的諸多元素中,人物(character)最能引起觀眾對故事的興趣。觀眾最容易由于認(rèn)同劇中的人物及其困境而投入到劇情中。就表面上來說,我們當(dāng)然可以在其主要體征及行為舉止上設(shè)計明顯的特點(diǎn),使人物容易辨識,但是,只有在該人物顯露出內(nèi)在特點(diǎn)或性格上的弱點(diǎn)時,觀眾才會親近他,并進(jìn)而認(rèn)同他。

一般而言,主角是整個劇本中最活躍的角色,我們會安排最多的沖突給他,鞭策他貫穿起整個故事。他與配角有許多不同之處。最大的差異就是,主角在故事進(jìn)行過程中會產(chǎn)生改變。而配角不僅不改變,反而常被用來襯托主角的成長與改變。借著與主角的互動關(guān)系,配角會協(xié)助劇情的推演。

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劇本中的所有人物都要有清楚的目標(biāo)。而這些目標(biāo)必須和劇本的前提相符。配角的立場被分置于兩極,而主角則要左右為難地面對沖突。在《碼頭風(fēng)云》中,主角特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飾)面對著這樣的一些問題:他這個過氣的拳擊手是不是一個比他的罪犯哥哥更有道德良知的人?他會變成罪犯還是圣賢?李·J·科布(Lee J. Cobb)和羅德·斯泰格爾(Rod Steiger)扮演的配角屬于罪犯那一極;伊娃·瑪麗·森特(Eva Marie Saint)和卡爾·莫爾登(Karl Malden)扮演的配角則處在圣賢那一極。兩極的配角都在拉馬龍·白蘭度入伙,一旦馬龍·白蘭度決定加入哪一邊之后,故事就結(jié)束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