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爾科夫斯基說,普京和霍多爾科夫斯基都是注重財富積累的商人,這一分析相當精辟。盡管普京頗具修辭色彩的言語鏗鏘有力(“我將摧毀整個寡頭階層!”),但在2003年以前,普京根本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沒有對鮑里斯·葉利欽時代被寡頭“私有化”的國家石油產業(yè)重新進行國有化。
不僅寡頭,就連普京自己后來也從“彼此認可的私有化結果”中大發(fā)橫財。別爾科夫斯基對我說,霍多爾科夫斯基的行為太過愚蠢,他非要在公開場合揭露普京在這個斂財行動中的作用(聲稱總統(tǒng)涉嫌卷入俄羅斯石油公司收購北方石油公司的交易),就此吹響了他們之間戰(zhàn)爭的號角:
霍多爾科夫斯基質疑了俄羅斯石油公司和普京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和公司財產之間的瓜葛。普京根據(jù)體制規(guī)則作出了回應——是霍多爾科夫斯基首先違反了原則……正如西方人達成的共識:這絕非一場政治沖突,因為盡管霍多爾科夫斯基贊助了所謂的俄羅斯反對黨——蘇共,但也是應克里姆林宮之邀。因為在2002年,克里姆林宮擔心逃亡的大亨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再與蘇共有什么瓜葛,在克里姆林宮默許之下,霍多爾科夫斯基取代了別列佐夫斯基,成為蘇共未來的贊助商。這些都是克里姆林宮安排好的。
但是,別爾科夫斯基堅持認為,是商業(yè)利益引發(fā)了兩位強權人物的斗爭,而非政治沖突。這似乎又與他當時得出的結論相矛盾。2003年,大家一致認為,普京打壓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原因是后者有涉政的野心。實際上,別爾科夫斯基在報告中警示了寡頭的政治陰謀。2003年7月,打壓尤科斯的計劃順利進行。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別爾科夫斯基將普拉東·列別捷夫的逮捕事件歸因于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政治野心:
主要原因是大型商業(yè)集團和俄羅斯國家利益之間關系日益緊張。但是克里姆林宮(打擊尤科斯)行動的催化劑還是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政治野心。
當我追問別爾科夫斯基,為什么會自相矛盾時,他重新陳述了看法:“2003年爆發(fā)的那場沖突,實為霍多爾科夫斯基對普京的商業(yè)利益發(fā)出的挑戰(zhàn)”:
別爾科夫斯基:這就是一場商業(yè)沖突,而且是(因為)霍多爾科夫斯基試圖質疑(1996年)私有化的基本原則。
西克史密斯:所以說,霍多爾科夫斯基犯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