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很多大城市都有凱旋門,巴黎的最廣為人知。雖然巴黎的凱旋門已經(jīng)偏離了市區(qū)的中心位置,但法國歷代王權刻意營造的城市主脈大街從盧浮宮一直延續(xù)到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toile) ,加上高檔商業(yè)街香榭麗舍大街就在它腳下,這里一直是繁華之都最著名的一部分。現(xiàn)在巴黎有三個凱旋門,三點成一線向西延伸,建筑的年齡也是從古老到年輕。盧浮宮西邊進入杜伊勒斯花園的是第一個,規(guī)模較小,為1806年拿破侖一世所建,稱為拿破侖騎兵凱旋門(Arc du Carrousel),第二個就是香榭麗舍大街西邊終點的,稱為勝利凱旋門。它的四周形成一個圓形廣場,有12條街呈放射狀平鋪開去,很像星星,并以戴高樂的名字命名,所以這里又稱戴高樂星形廣場(Place Charles-de-Gaulle ?toile )。第三個建于1983年,是后現(xiàn)代建筑觀念的產(chǎn)物:拉德芳斯門(La Défense)。我們最熟知的是第二個。
1806年,一貫獨裁的拿破侖命他信任的建筑師動工興建凱旋門。第一塊基石于8月15日皇帝生日這天下土。很自然地,這個凱旋門的設計靈感來自羅馬的提圖斯凱旋門(Arch of Titus)。拿破侖敬仰古羅馬的榮光,一直希望打造屬于他的軍事帝國。但取悅皇帝并不容易。拿破侖騎兵凱旋門的建筑師一直批評設計方案不理想。經(jīng)過兩年多的反復思量,拿破侖才定下方案,并把凱旋門所要傳達的意圖清晰地向臣民表露:紀念皇帝陛下本人和皇帝在各次戰(zhàn)役中取得的勝利。到1813年,紀念碑已經(jīng)建造到19米高,眼看完成在即。然而政局突變,1815年滑鐵盧一戰(zhàn),皇帝被流放,皇帝豐碑的建設也就停滯了(手冊42頁)。木質(zhì)腳手架被軍隊拆除,用于修建保衛(wèi)巴黎的堡壘工事,部分石料被拿去建了觀察敵軍的瞭望臺。路易十八(Louis XVIII)復辟后,決定繼續(xù)修建,但目的已換成紀念波旁王朝軍隊的勝利。接下來的查理十世(Charles X)也曾下令繼續(xù)。不過他們的王朝政權不穩(wěn)而且統(tǒng)治時間較短,加上建筑師之間的爭權奪利,項目的主管權多次易手,都是半途而廢。
1833年,梯也爾(Adolphe Thiers)敦促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國王以共和國軍隊和皇帝的名義完成凱旋門的修建。路易-菲利普重申了當年拿破侖的修建宗旨:紀念帝國的軍隊勝利,同時也是對大革命的紀念。就這樣,梯也爾擔當起續(xù)建的重任。在主體建筑逐漸完工前后,他開始選擇雕刻家為紀念碑制作浮雕作品。浮雕的主題要反映民族精神。為了凸顯這個紀念建筑的社會性,讓它更具大眾性,政府指派了22位雕塑家參與工作。批評者認為,這個做法使凱旋門的雕塑缺乏統(tǒng)一風格,而且對雕塑家呂德(Fran?ois Lude)的作品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呂德是當時最有才華的雕塑家,他為凱旋門創(chuàng)作的《志愿者出征》,又稱《馬賽曲》,被認為是當之無愧的經(jīng)典。奧賽博物館中對呂德的這個作品作了介紹。其中的主要人物——一個背生雙翅、身著羅馬式鎧甲、高擎利劍指向前方的女性代表了自由精神,她正號召人們拿起武器保衛(wèi)家園。這個形象是以呂德的夫人為模特雕塑的。為了表達出國難當頭時的激憤情緒,呂德讓他的夫人用力大喊。仔細欣賞位于東側(cè)北面的《馬賽曲》高浮雕,再看看凱旋門上其他為帝國歌功頌德的作品,高下立判。只要凱旋門在,世世代代的參觀者都會把這種對比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