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一塊真餅,在談到口感的時候——當這塊餅和我們自己有關(guān)的時候——就不會再是百分之百真實的餅,而是加入了我們的主觀的建構(gòu)——或者說,加入了一些畫餅的成分。
比方說,做餅的時候放入一定量的鹽,這定量的鹽是客觀真實的,可在談到口感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yīng)都可能不同。有的人說,咸淡剛剛好,有的人說有點咸,有的人卻覺得太淡。如果用更加細化的標準要求人評估自己的判斷,比如說咸淡程度的滿分是100分,請大家給這塊餅的咸度打分,這種時候,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就更明顯了。
在和個人發(fā)生關(guān)系時,一塊餅往往就變成了客觀的真餅和主觀的畫餅的結(jié)合體,我們會根據(jù)自己過去的經(jīng)驗和本人的特質(zhì)來畫餅。
一塊餅尚且如此,其他和個人發(fā)生深刻聯(lián)系的事物就更是如此。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按照自己固有的經(jīng)驗和特質(zhì)來解釋對方。
比方說“你吃飯了嗎”,這本身是一塊“真餅”,但每個人對這塊真餅的詮釋卻不同。有人覺得對方是在問自己餓不餓,是關(guān)心自己的表現(xiàn);有人會認為對方可能話中帶刺,是在諷刺自己吃不上飯;有人因為對自己的體型很自卑,所以就把這話解釋為對方在暗示自己很胖,不該再吃東西了;有人立刻想到,是不是對方還沒有吃飯;還有人覺得對方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實在沒有其他話可和自己說了。每一種詮釋也許都與原本的真餅有著一定的距離,但它們基本上都會在聽到那句話的時候迅速、自然而然地從每個人頭腦中涌上來。這正是因為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勾畫著,都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了,所以才往往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完全拿畫餅當作真餅了。
對一件事、一個人的判斷,或許永遠都是真餅和畫餅的結(jié)合。但是,如果同樣一塊餅,大家都說微微有一點咸味,可唯獨自己覺得咸得要死,這種時候是不是就該審視自身,看看是不是畫餅占的成分太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