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美國運通公司發(fā)行了真正的信用卡(Amex)——運通卡。在美國被廣泛接受,發(fā)行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到1959年,允許慢慢支付信用卡余額的是BankAmericard(1977年改為了Visa卡)。信用卡有別于銀行卡,銀行卡每個月必須一次付清欠款,而信用卡則允許持卡人循環(huán)欠款余額,其代價必須支付欠款利息。
當信用卡發(fā)展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賺錢圖利的目的,取代了方便攜帶與流通的初衷。由于信用卡行業(yè)競爭激烈,信用卡商往往會提供獎勵,譬如:累積飛行時間贈送免費機票,贈禮券或反饋金(根據年消費額,每年最高有百分之一的現金反饋)等手段,來吸引新用戶。然而,相形于高額的罰款利息,這些獎勵簡直微不足道。信用卡商通過郵寄大量的宣傳廣告給大學生,甚至在大學門口擺攤位,從還未踏上社會的年輕人入手。只要一上鉤,這些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少則十年二十年,多則一輩子都將在陷阱里打滾,無法脫身。信用卡商誘使年輕人上鉤的慣用手段,無非是以下這幾種:
陷阱之一:欠信用卡債沒關系,畢業(yè)后一定能夠還清欠款。
當年“先購物,后付款”的口號到了今天,變成誘惑美國年輕一代,特別是年齡18~24歲的大學生,放開手腳信貸消費的誘餌。如今,美國的信用卡發(fā)卡公司多達4000多家。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在內的各種科學研究表明,和使用現金相比,人們在使用信用卡時的確愿意花更多的錢。
畢業(yè)后五位數年薪的前景,足以誘使年輕學生掉進透支的陷阱而不自知。“先消費”,畢業(yè)找到好工作,到時還愁沒錢還賬?所以大批學生還未走上社會,背上已然扛上債務。實際上,渴望獨立生活的大學生,畢業(yè)后財務狀況并不樂觀。不但要自付房租、車保險、水電費、家具和上班穿的行頭,可能還有學生貸款等著還。有的人說不定又想繼續(xù)讀碩士,舊的學費還沒有還清,新的學費又跟著來了。而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想節(jié)制談何容易?
目前,年齡在25~34歲的年輕人,平均欠債2萬美元,比1989年至2004年間增加了47%。有將近1/5的人,背負著“困難的債務”。這些信用卡負債的家庭,將用24%的收入來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