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具有傳染性。媒體在這一點尤為明顯。最快速的媒體,比如數(shù)字電視節(jié)目與互聯(lián)網(wǎng)報紙,正在被印刷類媒體仿效。文章日益變短,其承載的信息更清楚,但分析卻越來越少。電臺里專門的新聞頻道吹噓每小時都會更新新聞,無線上網(wǎng)手機可以代表當代大眾媒體的快速特征。這類設備的屏幕比普通手機大兩倍,可以直接與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比如,人們能夠用它查詢股票交易行情、當晚的電影節(jié)目、頭條新聞和電子郵件,還有不斷更新的新聞摘要。過去,人們只有等到晚上,才能從電視上看到最新的消息。
這一類技術要得到廣泛的傳播并非不可能。在信息過剩的時代,每個人可能都能拿出10 秒的空閑時間,但能擁有整整一分鐘閑暇時間的人并不多。因此,最快最緊湊的媒體就有競爭優(yōu)勢。信息革命的一般原則是,同樣的事物需要在快慢之間進行“公平自由”的競爭,結果往往是快者獲勝。問題是競爭過程中容易損失什么。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背景及理解能力。事后產(chǎn)生的想法往往被稱為可信性。因此,編輯一份可靠性高的日報并且始終吸引讀者,的確是很難的事。但是,正如一位主營單幅海報的資深編輯在街頭與我進行快速而零碎的談話時所言:無線網(wǎng)絡報紙的編輯,由于需要不斷更新新聞,因此主要靠的是想象!發(fā)布新聞之前,編輯沒有足夠的時間打字,因此需要不斷修改。這種情形就是我接下來要談的問題。
拉莫內宣稱,過去30 年生產(chǎn)的信息相當于之前5000 年的信息總量。他舉例說明了這一點:“《紐約時報》周末版包含的信息,就比18 世紀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畢生所學的知識還多?!?/p>
今日人們演奏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是否比200 年前演奏得更快,我無法知曉。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僅僅在20 世紀,其演奏速度就明顯得到了提高。最近,政治科學家研究了挪威國會每年財政辯論的發(fā)展歷程,并對1945 至1995 年間大選演講的速度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1945 年競選演講的平均語速是每分鐘584 個音素。1980 年,每分鐘的音素量提高到了772 個,而1995 年的音素量則為863 個。換句話說,與20 世紀40 年代相比,1995 年的演講速度提高了近50%。
我們不妨舉一個這樣的例子:有一棟古老珍貴卻遭受過輕微毀損的房子,住在里面的人決定粉刷一下洗手間。這人雖然窮一點,但還是想過得更幸福一些。按照聯(lián)合國的財政預算赤字,他發(fā)現(xiàn)廚房實在破敗需要修整。于是,他開始拆除舊的廚具設備,并不斷地打電話給水管工與泥瓦匠,其過程令人甚為沮喪。幾乎與此同時,他發(fā)現(xiàn)房屋的墻壁損壞得實在厲害,很有必要對臥室重新粉刷并更換地板。速度的傳染性與此類似。
如果一個人習慣了某區(qū)域的速度,對速度的渴望會蔓延到新的領域。機場快巴抵達公交站臺的速度越快,等待每隔5 分鐘一趟的公交感覺的時間越久。正如計算機網(wǎng)絡已經(jīng)變快一樣,許多人已經(jīng)習慣了網(wǎng)絡連接所需的等待時間,實際上這往往只是很短的時間。即使是我們按下鍵盤,就能看到網(wǎng)頁的內容,我們也不一定滿意。期間所需的等待時間——幾年前的10 秒與今日的2 秒,一樣讓人們無法接受。
這個原則具有一般有效性。坐飛機從奧斯陸到哥本哈根,需要40分鐘的時間,此時若耽擱15 分鐘就會完全不同。若選擇乘坐輪船,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峽需要整整一晚的時間,這樣,早到或晚到15 分鐘就沒有多大的差別,這是由于輪船的速度不利于精細的省時計劃。其他的活動可以等待。換句話說,不管是人還是生活領域,快速的時間都具有傳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