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華爾街打了總統(tǒng)一個巴掌(3)

美聯(lián)儲 作者:(美)威廉·格雷德


精神上的痛苦是抽象的,但美國政治不滿的源泉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是人們在加油站里排隊等待購買每加侖1.25美元汽油的憤怒,是超市貨架上各種商品價格的持續(xù)飛漲,是每周物價的浮動和居高不下。1979年春,伊朗革命軍暴動,導致伊朗原油生產停滯,世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趁機利用原油量減少這一契機抬高世界范圍內汽油價格,致使當時油價較1973年至1974年貿易禁運期間上漲近4倍,比上年至同年初上漲1倍。而這次被經濟學家稱之為第二次“石油沖擊”的大事件則自動抬高了美國幾乎所有超市每件商品的價格。

此外,糟糕的時機也給這場新近發(fā)生的油價危機雪上加霜,當時美國通脹率已經開始非正常走高。1979年第一季度,CPI(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消費物價協(xié)調指數(shù))已上漲11%。一年內,1美元僅能買到原本價值89美分的商品;一輛6000美元的汽車價格很快飆升至6600美元。工薪階層需要將原有薪水提高10%才得以應付飛漲的物價。1979年第二季度,即4月至6月,隨著歐佩克操控油價的上漲,美國通脹率更加惡化,漲幅達到14%。初夏,美國某些地區(qū)再次出現(xiàn)司機在加油站排隊購油的現(xiàn)象,吉米·卡特的政治威信也下滑至危險的最低點。7月,各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僅有四分之一的選民認可其在總統(tǒng)任期內的表現(xiàn)。

卡特和他的政府顧問希望能夠憑借這次富有感染力的演講加上之后一系列迅速果敢的挽救行動讓局勢出現(xiàn)轉機。他的演講用詞可謂大膽;如果換做別的政治領導人,在這樣的危機面前,或許會將這場經濟困境歸咎于他人,輕易地將矛盾轉嫁給那些公認的“惡棍”,例如歐佩克當中的某些成員國,或是那些跨國石油公司,從而成功地轉移美國民眾的怨憤。但這種“分化政治”和“我們VS他們”的政治技巧并不是卡特的風格。相反,他請求美國民眾檢討的是自己,就像他自己的自我批評一樣。這次演講內容中包含六項雄心勃勃的能源計劃,旨在克服美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但令大多數(shù)美國民眾記憶猶新的仍是其對美國物質主義評價的核心理念:在一個崇尚努力工作、家庭穩(wěn)固、親密社區(qū)和上帝信仰的國家,我們當中太多人如今越來越崇拜自我放縱和過度消費。人們對身份的認知已經不再依靠行為,而是對財產的擁有。但我們卻發(fā)現(xiàn),擁有和消費并不能滿足我們對人生意義的向往,堆積如山的物質財富并不能填滿我們因缺乏信心和生活目標而產生的空虛感。

這位總統(tǒng)號召全美國人民培養(yǎng)犧牲奉獻的精神,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重建。他讓聽眾配合他進行自我否定,摒棄民眾對物質享樂的過度追求。卡特的演講甚至沒有提及美聯(lián)儲及其對美國貨幣的管理,表示只有華盛頓對利率和信貸擴張的控制才能最終影響物價和私人經濟行為的步調。這種嚴厲信息的表達出自一位占絕對議席且前程似錦的執(zhí)政黨——民主黨總統(tǒng)之口聽起來尤其令人覺得奇怪,媒體迅速不無譏諷地將其稱作是一次“委靡演講”,雖然卡特本人從未用到過這個詞。

然而卡特陰沉憂郁的布道卻首先得到了民眾溫和的認可。從民眾的反應來看,這是卡特在總統(tǒng)任期內最為成功的一次演講。當時的美國人的確致力于追求個人生活的富裕,但他們仍能靜心聆聽有關精神世界的布道。從建國伊始,美國人就深受清教布道者冗長悲嘆的影響,他們不斷警告美國人道德缺失將會帶來的嚴重后果,號召美國人重拾舊的價值觀。于是此時此刻吉米·卡特對全美國人民的“診斷”迅速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