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長中遇到的問題(10)

孩子的壓力 作者:(韓)吳恩瑛


第一,有些媽媽鼓勵孩子說話的方法不對,這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壓力。媽媽將水藏在身后,對孩子說“你說‘水’,我就給你”,孩子不會認為“我只有說出水這個字,才能喝到水”,他們只會想“唉,不說話就不能喝水”。如果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沒有自信能如媽媽所愿說出她想聽到的話,他就會認為“說錯了還不如不說”,于是便不再開口。有些害怕說不好而不說話的孩子,有時會背著所有人偷偷練習,但真到讓他們說話的時候,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開口的。但是,這樣的孩子有時會在某一瞬間突然開口說話。這時候,父母不應該大驚小怪,也不應該對孩子大加稱贊。孩子普遍喜歡聽到贊揚,但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非常敏感的孩子會因此感到難為情,很有可能不再說話。父母只需要簡簡單單地夸獎孩子一句“做得好”。

第二,當媽媽讓孩子跟著自己學說話的時候,如果孩子沒有拒絕,就可以繼續(xù)下去。但如果孩子沒有反應,或者表現(xiàn)出厭惡,媽媽就不可以繼續(xù)用這個方法。這種情況下,不要讓孩子跟在自己后面一字一句地學舌,媽媽最好把自己的話重復兩到三遍,說給孩子聽。所以當孩子要喝水時,媽媽可以一邊說著“給我水”“媽媽,請給我杯水”“我口渴”“小英說想要喝水”之類的話,一邊把水遞給孩子。像這樣,在不同的情景中給孩子說與這些與情景相吻合的話。久而久之,孩子便熟悉這些對話了。相反,如果跟孩子說“你說‘水’試試,跟著我說,快說呀”,孩子會更加討厭聽媽媽說話。

第三,由于媽媽太過敏感和勤快,有時候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思之前便把所有事情都解決妥當了。這也有可能讓孩子較晚說話。如果媽媽在孩子表達意愿之前就幫他們包辦了一切,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沒有說話的必要,也不會對說話進行研究。即使媽媽已經(jīng)敏感地了解到了孩子的需求,也要跟孩子說“要不要給你水”,或者“你口渴嗎”。如果孩子點頭,媽媽就要教孩子說“水,我要水。媽媽請給我水”。

第四,糾正孩子的發(fā)音。孩子剛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因為生澀,所以很多時候發(fā)音都不準。而那些非常較真、奉行完美主義的父母總是喜歡糾正孩子的發(fā)音。但是父母不可以這樣做。在學習說話早期,最終重要的是讓孩子多說話。如果父母總是跟孩子強調(diào)正確的發(fā)音,孩子就有可能認為“發(fā)音不正確就會被批評,那我還是不說話為好”。不僅如此,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同一種指責,就不利于孩子正常發(fā)展。

一般孩子在24個月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會說一百個詞語了,如果這時候還是不會說話,父母最好讓孩子接受語言治療,幫助他們快點開口說話。雖然36個月之前不會說話不一定表示孩子有問題,但如果24個月的時候孩子還是一個字都不會說,父母就要采取措施了。

一旦孩子開口說話,他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在語言發(fā)育的時期,他們開始理解與周圍人的關(guān)系,并且彼此間的相處也變得日益協(xié)調(diào)。對任何人而言,語言都是必須說出口的,所以一定要具備與對方相處的概念。語言是對方與自己溝通的方式,孩子不僅需要具備與對方有關(guān)的概念,還要具備與“象征”有關(guān)的概念。這是因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象征。所以如果仔細觀察學習說話時期孩子的游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都是象征游戲。玩過家家的時候,孩子會裝作吃飯的樣子,即使這些都是假裝的,他們也是在聽到吃飯的信號后才做出吃飯的動作的。

一旦孩子學會說話,他們的攻擊性就會減弱,并且在認知得到發(fā)展的同時,他們還學會了父母的教導和很多社會秩序。通過語言交流,孩子變得能夠表達自己的意志。在使用語言的同時,他們擁有了奇妙的經(jīng)歷。這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當孩子漂亮地說出自己的第一句話時,周圍人表現(xiàn)出來的肯定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正面的自我認知。孩子不僅心理得到了發(fā)育,大腦也同樣得到了發(fā)育,身體等其他領(lǐng)域的發(fā)育也紛紛有條不紊地緊隨其后。如果某一領(lǐng)域的發(fā)育出現(xiàn)了問題,孩子將感到極度的不適。一輛四輪汽車,如果其中一個車輪尺寸特別小,那么這輛車開起來得有多么艱難!這個特別小的車輪,就代表著孩子不應該承受的壓力,也是父母必須經(jīng)常留心孩子成長發(fā)育的原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