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恨還是愛:藝術和電影(2)

中國軟實力:誰在害怕中國 作者:(美)邁克爾·巴爾


艾未未是中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名聲不僅源于他的藝術,也來自他的政治觀點。艾未未的父親是一位著名詩人,“文革”期間曾被下放到新疆。艾未未主要創(chuàng)作概念性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1億顆陶瓷瓜子,該作品由1 600名工人手工制作完成。這一作品在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展出,展覽原本是互動的形式,參觀者可以走在這些瓜子上,這樣他們就能夠發(fā)現每一顆瓜子的與眾不同之處。然而,由于害怕互動活動產生的粉塵有害,因此禁止參觀者在陶瓷瓜子上走動。

然而,關于艾未未的爭議與他的藝術本身關聯不大。他一直為人民爭取基本權利奔走呼號。艾未未介入過許多備受關注的事件,比如由于建筑腐敗,20所學校在2008年四川地震中倒塌,5 000多名學生因此喪命。2010年年末,艾未未的作品在倫敦展出后不久,當地官員邀請他在價值100萬美元的藝術區(qū)中心建造工作室,希望那里也會像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qū)那樣吸引并培養(yǎng)新的藝術人才。798藝術區(qū)以前是軍工廠的廠房,現在是新興藝術區(qū)中心,里面匯集了大量的藝術工作室和畫廊。但艾未未在上海的計劃不久就被打亂了。官方稱他的工作室為違章建筑,沒有辦理相關的許可證。艾未未非常氣憤。他在2010年出版的《此時此地》一書中表示,真正和諧的社會必須能夠包容所有一切本質上不和諧的事物。艾未未的事例說明,中國前衛(wèi)的藝術家和軟實力代表既是政府的驕傲又讓政府感到無比頭痛。

這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也體現在相關部門對姜文等著名導演的影片的審查中?!豆碜觼砹恕肥墙?000年的作品,中國當局認為這部電影歪曲了中國人民和侵華日軍在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中的關系,因此禁播了該影片。這部電影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小村莊,圍繞從天而降的兩名日本俘虜展開。村民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他們,又不忍心殺死他們,最后決定把他們送還給日本人。然而,這一決定卻招致滅頂之災——整個村子被夷為平地,村民們由此展開了殘酷的報復行動。姜文說,這部電影就是要挑戰(zhàn)中國人民僅僅是侵略戰(zhàn)爭被動受害者的傳統觀念,實際上這是自身奴性與敵人之殘忍雙重作用的結果。這部電影很好地捕捉到了戰(zhàn)爭時期人性的復雜,而相關審查機構卻認為電影里中國人民對敵人的仇恨不夠深,因此下達了禁播令。盡管如此,姜文在中國仍然非常受歡迎,也很有影響力。2010年,他的西式動作片《讓子彈飛》的票房在短短兩天半時間內就突破1億元人民幣大關,創(chuàng)下華語電影票房最快過億的紀錄。

另一個遭遇或禁播或熱捧的是中國本土藝術家張藝謀的作品。在第6章中我們將詳細探討他的電影《英雄》所產生的政治影響。當然,張藝謀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導演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張藝謀是當今中國最著名的導演之一,曾成功執(zhí)導過《大紅燈籠高高掛》、《十面埋伏》等影片,贏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然而,張藝謀的電影也曾被禁播。尤其是他早期的電影,雖然在國外備受好評,但在國內卻經常被禁播。比如影片《菊豆》,因刻畫了一個反抗強大封建禮教、挑戰(zhàn)封建社會秩序的年輕女子而被禁播。但不久之后,《菊豆》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影片的成功獲得了審查機構的認可,最終禁播令被解除。

要想更好地理解中國對這些著名藝術家作品的反應,不妨考慮一下它的兩大目標:一是促進中國電影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上的發(fā)展;二是維持政府對整體文化信息的控制。兩者很難平衡,如今電影行業(yè)日益國際化——融資、拍攝和剪輯經常在不同的國家完成——削弱了一國當局的權力,為編劇涉及敏感話題創(chuàng)造了新的動力。中國電影必然要朝國際化方向發(fā)展,所以對于熱衷把電影行業(yè)的發(fā)展當作軟實力的中國政府來說,這場游戲必須進行下去。許多電影的成功模糊了中國大陸電影和更加國際化的“華語電影”的界限。例如,曾轟動一時的動作片《臥虎藏龍》是由臺灣人(李安)導演,中國大陸、香港地區(qū)、臺灣地區(qū)演員出演,中國大陸、香港地區(qū)、臺灣地區(qū)和美國電影公司聯合制作的影片。不同地區(qū)的人員、資源和專業(yè)技術相互融合,這顯示出大成本、大制作的華語電影正朝著國際化的方向邁進,以期與好萊塢大片一決高下?,F在,中國的電影制作者不再只為中國的觀眾拍電影,中國的觀眾也不再只看中國電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