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明顯不靠譜。很多朝中人士對此議論紛紛,說和他一起被擄北上的大臣很多,其他人都回不來,為什么只有他能全身而退?而且,他秦檜可不是一個人回來的,他還帶著自己的老婆、家奴以及大量財寶呢。再說了,從燕地到楚州(今江蘇淮安市)有兩千八百里,他怎么可以這樣大搖大擺地回來了呢?
面對這些質(zhì)疑聲,秦檜不作任何解釋,說解釋來解釋去,沒意思!
當時的宰相范宗尹和同知樞密院李回等人“與檜善”,是秦檜早年的密友,“盡破眾疑,力薦其忠”,幫秦檜打圓場,極力向趙構(gòu)舉薦。
南宋建國后短短四年時間里,宰相換了好幾茬,先是李綱,其后是黃潛善和汪伯彥,再后來是朱勝非、呂頤浩,這些人除了首任宰相李綱一心抗金而與趙構(gòu)的投降意愿相違被辭退之外,其余分別因為揚州丟失、苗劉兵變、兀術(shù)的搜山檢海等事件被貶斥。
執(zhí)掌相權(quán)的范宗尹是個時尚潮人,生得“肥白如冠玉”,每天上班前都要精心打扮一番,特別是一雙眼睛,異常有神,隨身攜帶一面小鏡子,人稱“三照相公”。
“三照相公”范宗尹根本不會料到秦檜會是個白眼狼。在他的大力薦舉之下,秦檜華麗轉(zhuǎn)身,進入了國家的政治中樞。然而秦檜非但不感激他,反而玩了一手陰的,在趙構(gòu)跟前大講他的壞話,將他拱下臺來了。而這竟然就發(fā)生在短短的三個月間。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秦檜在這短短的三個月內(nèi)迅速坐大,甚至足以擁有置當朝宰相于死地的權(quán)勢呢?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七日,秦檜第一次見到了趙構(gòu),一見面,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針,即所謂的“南自南,北自北”的政治策略。他說,想要天下無事,國家長治久安,當前只有一條道路可行,這條道路就是與金軍講和,共主天下,南自南,北自北。(“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顯然,一旦實施了這條方針,就等于是要宋朝永遠放棄淪陷的土地,走上偏安一隅的投降路線。
這是絕大多數(shù)宋朝臣民不可能同意的。
然而,這卻是趙構(gòu)一直渴望的。
趙構(gòu)早被金人驚破了膽,曾經(jīng)不下數(shù)十次流露過要向金人投降的意愿,他親筆給粘罕寫的那封肉麻長信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