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過度干預和過度管制

養(yǎng)孩子,我們可以不吵嗎? 作者:(韓)吳恩瑛


困惑4 都是為了孩子好,卻為何無法達成共識

過度干預和過度管制

不安是人類生存必需的情感。它是任何人都經(jīng)歷過的情緒上的反應,在現(xiàn)實中遇到危險時,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感到不安。這樣人們才會制定相應的對策來應對危險,保護自身安全。適度的不安可以提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適應能力。因為當人們感到有些許的不安時,他們不會與危險進行正面交鋒,而是會在輕度緊張的狀態(tài)下,和危險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一邊觀察,一邊對自己實施有效的保護。另外,不安還可以引導人們往正確的方向解決問題。但是,過分的不安會使人們對現(xiàn)實中完全沒有危險的情況或對象反應過于激烈,或者會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產(chǎn)生不適的感覺。

那么,過分不安的人在有了孩子后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感到過分不安的人在生活中都有著一套極具特點的、相似共通的防御機制。一旦感到不安,他們就會變得極度警覺和緊張,然后會兇猛地攻擊對方。有時,當他們認為實在不行時,他們就會表現(xiàn)得決絕、冷漠,或者選擇逃避,他們甚至還會將自己藏起來。父母雙方在感到過分不安時,也會使用同樣的防御機制。這種防御機制滋生出了兩種過當?shù)挠齼簯B(tài)度,“過度干預”和“過度管制”。過度干預是指父母過分干涉孩子的事情,代表行為是“嘮叨”。過度管制是指父母用過于可怕嚴厲的規(guī)定來管制孩子。過度干預的養(yǎng)育方式多見于整天為孩子揪著心的媽媽們,而過度管制的養(yǎng)育方式主要來自總是對不安表現(xiàn)得不屑一顧的爸爸們。

對于過度干預的媽媽而言,因為她們自己有一種不安的情緒,所以她們總是讓孩子有備無患,她們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亦步亦趨。如果事情沒有按照媽媽們的預期發(fā)展,那么她們會感到非常的不安。所以她們總是會不斷地催促孩子。如果是和孩子一起外出,那么為了孩子可以按照她們規(guī)劃的時間表行動,媽媽們會每隔十秒就跟在孩子后面嘮叨幾句。她們會沒完沒了地跟孩子說,起床、穿衣服、你在做什么、抓緊時間、我說過讓你穿衣服了吧、刷牙了嗎、快點快點、要遲到了。沒有人會喜歡這種嘮叨。孩子們會在心里暗想:“啊,吵死了。”

因為媽媽的這種不管什么事都事先催促的過度干預,孩子們的自律性受到了侵害。這種媽媽會在孩子睡著后,重新把孩子睡前整理過的書包再翻出來整理檢查一遍。她們檢查書包不是因為孩子不安,而是因為媽媽們自己內心有所不安。然而,如果媽媽因為不安就事無巨細地干預孩子的一切,那么孩子將永遠不懂得進取、學不到應對危機的方法。因為媽媽從來都沒有給他們經(jīng)歷這些的機會。在我們的人生中,為了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長,有一種危機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危機就是冒險,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挑戰(zhàn)。始終感到不安的父母的子女是沒有機會體驗冒險的。

對于喜歡過度管制的爸爸而言,他們?yōu)榱搜谏w自己膽小、懦弱、憤世嫉俗的一面,所以選擇了以一副家長式的、嚴格的面孔面對孩子。令人意外的是,在家長式的爸爸中,有很多人有著高度的不安。家長式的、嚴格的行事可以稍微抵消掉這些爸爸的不安。為了讓孩子看到一個充滿力量的權威的自己,他們還會刻意地不與孩子親近,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過多的感情。因為諸如“我們家珉哲真厲害”這樣的話會使人顯得有些弱勢,所以這些爸爸杜絕一切對孩子的稱贊。不僅如此,他們不會考慮孩子是否有必要接受威嚴的訓斥,并且從不采取說服或者說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是一味地通過高壓手段教育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成長為一個自尊心不足、自律性發(fā)育不完全,并且優(yōu)柔寡斷的人,簡單地說,就是會成為一個氣短的人。這些孩子雖然表面上對爸爸唯唯諾諾,但是心里卻在積蓄著憤怒。他們敢怒而不敢言。

另外,這些孩子因為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現(xiàn)不一致,所以他們會經(jīng)常陷入一種情緒的混亂中,以至于他們會對所有事情感到不安。嚴重的話,喜歡過分干預的媽媽的不安會讓孩子更加不安,喜歡過分管制的爸爸的不安最終會使爸爸和子女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