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澡堂:泡出來的生活最滋潤
在一年最冷時,北京人自然撿起“泡湯”這一保留項目。不過泡之前少不得驅車前往郊外,如此舟車勞頓,讓人不免懷念物質不豐富的那個年代,想泡了,鉆進胡同就成。就像十幾年前電影《洗澡》里演得那樣,水汽氤氳、溫潤如春的澡堂子里,老人們一個個兒泡得童顏鶴發(fā)、神采奕奕;年輕人也在那兒一泡解千愁。北京人為啥活得那么滋潤?想當年,很大程度上是池子里泡出來的。
三教九流一池匯
老北京,人們住的是四合院,即使是豪宅,院里也沒有上下水,老百姓家里更是一間屋子半間炕,沒有洗澡的地方。因此澡堂子就像副食店一樣,是生活在胡同里的百姓必去之處。真正的“老北京”上澡堂子,不是簡單的清洗,而是講究泡澡。洗,是動作;泡,是舒坦,一字之差,心境已判若云泥。就因為匯聚了三教九流,澡堂子不僅僅是一處清潔之所,更是一幅市井百態(tài)的素描。
現(xiàn)在不少洗澡的地方稱為浴池,1949年以前,浴池都稱作“澡堂”。從事這個行業(yè)以河北定興人居多。舊時澡堂簡陋的只在中間設一個大浴池,供客人洗??;條件稍好,則可以設置水溫不同的各個水池,供客人選用。
但共用一池水畢竟容易傳染疾病,因此舊時對于下池子的客人也有要求。像東樂園澡堂里,就曾掛有“身有貴恙休來洗,酒醉年高莫入堂”的對聯(lián)。就像如今的免責條款,舊時澡堂也是有理由不讓這些人下池的,但是高就高在,也不會把這些客人拒之門外,相反,還要千方百計地為他們提供方便:對待身上長瘡的客人,伙計會找個大木盆來請他們洗“小灶”;對待老年人和醉酒的客人,伙計則會安排他們在鋪位上休息,等待專人前來伺候。這也可以說是舊時買賣人的生意經(jīng)了。
民國之后,除了洗浴,不少澡堂子還引進搓澡、理發(fā)、修腳等一系列服務,大大方便了顧客。除此之外,有的高檔浴池連身上脫下來的臟衣服都可以交給伙計,等客人洗完澡,在鋪位上睡個覺,醒來后就可以穿上洗凈烘干好的干凈衣服回家。因此,那時的北京人,將上澡堂子視為一種享受。
澡堂業(yè)本小利薄,極其辛苦,正所謂“金雞未唱湯先熱,玉板輕啟客早來”。而開門如此之早,關門卻很晚,一般要到夜里11點鐘左右。正是因為營業(yè)時間長,因此舊時的澡堂子吸引了各個階層的客人,士、農(nóng)、工、商,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的人來澡堂子為了干凈干凈洗個澡,有的人為了談生意、做買賣,還有的為了幫人解決糾紛,甚至是專來躲債。這些客人從早到晚始終不走,洗了睡,睡了洗,餓了就讓伙計去飯館叫飯叫菜,直到半夜,伙計高喊“各位明天再來,靜堂啦”,他們才極不情愿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