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賬號初步建立用戶完成添加好友的動作時,尤其是面向企業(yè)和內容賬號,信任并沒有隨之建立,不信任感、試試看的意味依然存在。選擇試錯成本低的商品購買,也是用戶在有意試探賬號及背后的運營團隊是否值得信賴。這種信任在建立過程中同樣伴隨著其他現象,如:
1.掉粉。張自創(chuàng)發(fā)現,如果自己下發(fā)的信息過多,用戶會因為太騷擾而直接取消關注;如果下發(fā)的信息不是用戶需要的,也會被直接取消關注。如果用戶回復了信息而沒有回應,用戶還是會取消關注。適度的互動能夠建立信任,信息滿足了用戶需求也能建立信任。
2.轉化。試錯購買完成后,獲得商品的現實接觸與賬號互動的聯合結果會告訴用戶,某個陌生賬號是否值得信任。在統計中,顯示有9.6%的用戶在二次購買以上。這意味著信任在逐步加強,用戶在漸漸信任這個賬號。
3.價格的提升?,F在超過200元的商品在張自創(chuàng)所展開的銷售比例中并不多見。微博中更貴的商品銷售也多無法大規(guī)模展開。不僅如此,越貴的商品銷售轉化率在社交網絡中呈現下降趨勢。走秀網聯合創(chuàng)始人黃勁就曾注意到,過去電商通過運營微博所獲得的訂單轉化比例,就下降了不少。但隨著二次購買人群上升、信任的加強,商品的升級也就變得有可能實現。這個數字會逐漸增加并體現。如在煙煙的經歷中,大批貴重商品的銷售轉化就倏忽而至,好像突然發(fā)生的一樣。不僅是珠寶,其他商品都呈現出類似的軌跡。越接近用戶需求的商品會率先呈現出來。
以時間和流動的維度來看社交網絡中的信息,會發(fā)現呈現出明顯的悖論,即單條信息的生命周期越發(fā)短暫,表現出來為易腐、快速過保質期。但堅持互動,會帶來用戶對賬號之間(好友之間不大存在這個問題,更多是指企業(yè)和內容賬號)信任的變化,并體現在對他們信息的信任上。
同樣以微博為觀察樣本。如果說,日報的新聞生命周期是以天為單位來計算的話,網絡新聞時代一條新聞的熱度是就將以小時計算。到了微博平臺上就以分鐘計。更多的互動發(fā)生在微博發(fā)出的10分鐘內,用戶很少記得一周、一個月前微博上的熱點。人們已經習慣了快速瀏覽,泛濫的信息會被輕易過濾。這個習慣自論壇時代就已經開始建立,不斷炒作的紅人與熱點事件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引起關注,但很快重歸沉寂。在微信中,尤其是在微信群中討論的信息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更是干脆直接放棄閱讀。
從社交網絡尤其是微博來看,企業(yè)切入的角度多半是一個精妙的策劃帶動消息在目標人群中快速擴散,這能夠在短期內產生一個人造的熱點。只是社交網絡中信息生命周期過短、易腐的特點,會促使企業(yè)的宣傳很快過期,尤其當企業(yè)的人造熱點中的信息單一而機械時,覆蓋的人群越大,所產生的效果更是銳減。上一節(jié)“信息的回流與優(yōu)化“中,就討論了一個案例,一家互聯網公司一天之內將150萬條一樣的消息壓到微博中去,所能引起的關注和互動微乎其微,部分原因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