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雌雄大俠:波伏娃與薩特(3)

不瘋魔,不哲學 作者:哲不解


于是,薩特說“他人就是地獄”,納粹是平民的地獄,資本家是工人的地獄,一個主體的人永遠是他人做主體的威脅,人類無法逃避,注定了失敗。

20世紀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大顯身手的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世界滿目瘡痍,道德理想幻滅,人們苦悶消極。薩特的存在主義一方面指出現實的荒誕,但另一方面又給蕓蕓眾生指出一條出路:自我選擇。薩特的存在主義將哲學介入生活,哲學和人民群眾可以來個親密接觸,哲學的親和度也被發(fā)揮到極致。存在主義為不合理的現實找到了合理的支撐點,于是風靡一時。今天,存在主義的浪潮已經漸行漸遠,然而是浪潮它就會驚濤拍岸,它離開的力量有多大,它涌回的力量就有多強。當下的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饒舌平庸和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也許會將“郁悶”“悲催”“糾結”等詞匯輕易掛在嘴邊,但我們永遠也感受不到存在主義那種激烈和極端的焦慮感,那種關于痛苦和絕望的真誠情感。存在主義以極端的方式告知世人:每個個體都必須承擔他無法放棄的自由!正如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里所表現出來的那樣:西西弗幾十年如一日滾著石頭上山,石頭到山頂再滾下來,無論再虛無再荒誕再徒勞,西西弗還是哼著小曲不問明天。西西弗無疑是幸福的,他選擇了自己的命運,他又高于自己的命運!

存在主義被薩特和加繆詮釋得爐火純青,其實早在19世紀末,尼采、克爾凱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位大師就已經在著作中完整表現出存在主義的主題:絕望、虛無與荒誕。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中借基里洛夫的理性自殺觀表達了自由的邏輯起點必然導致自殺的結論:“誰如果僅僅為了戰(zhàn)勝恐懼而自殺,誰就證實了人的完全的、絕對的自由,誰就立刻成為上帝。”

從19世紀末到“二戰(zhàn)”結束這近百年的時間,西方文明整體遭遇了黑暗時代。老子曾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眱纱问澜绱髴?zhàn)使人類陷入集體性苦難,文明內部也出現悖謬與慌亂,思想被迫對歷史的悖謬作出回應。于是,存在主義應運而生,它殘酷卻又偉大,正如薩特所說:“我抵制的恰恰就是絕望,我知道我將在希望中死去,而我必須為這種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基礎?!辈诲e,面對人生那虛無和荒誕的無限深淵,就讓個體的自由選擇接受考驗!歷史的殘酷造就了思想的極端!

其實,薩特的“存在主義”并不完美。薩特說世界是荒謬的,可他又相信歷史是“向著人意識到自己是人的方向緩慢發(fā)展”的;薩特說“存在先于本質”,人的自由選擇成就了人的本質,可所謂的自由選擇卻無法排除外在現實條件的影響;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可他又說只有把他人的自由當成目標,個人才能實現自由。當薩特輕蔑地反對人的本質時,他人的自由卻恰恰無法回避這一問題。薩特打碎了一個舊世界,可荒謬的存在又無力構建一個新世界。盡管如此,作為20世紀人類良心的薩特卻開辟了一條通往人類自己的人的世界之路。

其實,世界上有一個民族和咱們中華民族的相似度很高,它就是法蘭西民族。這個民族和我們一樣講究口腹之欲,散漫無組織喜歡窩里斗,且愛俗世生活愛得死去活來,世界上只有法式大餐可以和中華美食相媲美,當然法國人也和我們中國人一樣很自戀喜歡自我崇拜。這種自戀表現在文人身上就是——自傳體。法國盛產自傳體,自傳體回憶錄基本可以信手拈來。比方說,盧梭的《懺悔錄》,司湯達的《自我崇拜回憶錄》,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等等。到了女俠波伏娃這里,她將自傳體回憶錄演繹得淋漓盡致,她一共寫了七部!波伏娃的所有作品中,我個人感覺除了她獲龔古爾文學獎的小說《名士風流》和被譽為“女權主義圣經”的《第二性》不錯外,其他作品有如雞肋:思想上于薩特她略輸文采,文字上于咱們的法國情人杜拉斯她又稍遜風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