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兩個方面——投融資的責任體制和以相對價格引導投資和消費的決定——恰恰是中國的體制轉型中的短板。一方面,“政企不分”的老體制特征,在投融資領域表現(xiàn)得最為頑固。“塊塊”如此,“條條”也如此。黨政權力掌控投融資決策,最大的弊端是責任鏈條松松垮垮。往往官員人事一變化,投資責任就再也找不到主?!靶鹿佟睂ι闲马椖?、借新債情有獨鐘,一般都不愛理舊賬。在此約束下,今天減少的消費到底能不能帶來明天更高價值的享受呢?答案是缺乏制度保障。
相對價格的問題更大。雖然一般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大體由市場供求決定。但關鍵的生產(chǎn)要素價格,包括地價、利率、匯率、金融服務取費以及電價、教育、醫(yī)療和其他生產(chǎn)性服務費率等領域,行政干預依然廣泛存在,嚴重干擾各類主體的投資決策。舉一個例子,工業(yè)地價在行政主導的招商引資“競爭”中的普遍扭曲,不但大量浪費土地、形成過剩產(chǎn)能,還把包括民企在內(nèi)的很多實業(yè)組織,大批誘向“囤地尋租”。利率的歪曲,則是另一個嚴重問題。沒有正確的利率指引,跨時間的“投資”決定差不多就是兒戲。
或有人問,過去我們的體制也遠未改革到位,但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不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嗎?我的回答,成績不容否認,但過去有兩個難以復制的條件。其一,80年代面對的是大量歷史欠債,反正道路短缺、電力短缺、通信短缺、港口短缺,哪里短缺就在哪里修,決策不容易錯。干這件工作,政府快刀斬亂麻,見效很快。其二,90年代末以后的那一輪“投資啟動內(nèi)需”,緊接著就是中國加入世貿(mào),外需沖天而來,那一茬的基礎設施投資的埋單自然沒有問題。
2009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發(fā)起又一輪以財政、信貸刺激的投資熱潮,大批“鐵公基”項目上馬。這一輪投資,拉動了當時的經(jīng)濟增長率,推動“保增長”策略獲得了成功。問題是,這一輪大投資,能不能為未來經(jīng)濟增長所健康消化,會不會形成又一批優(yōu)質資產(chǎn)?
對這個問題,我認為還要看一看。關鍵點還是經(jīng)濟有沒有足夠的“胃口”來消化如此天量的投資。這里的經(jīng)濟學說簡單也簡單,反正修了高速公路,總要有車跑,一輛一輛地收過路費,才能把修路的投資收回來。同樣道理,修了高鐵,要一張一張地賣票;建成了電站,要一度一度賣電;修了音樂廳,要一場場辦音樂會,最后才能把預期的投資收回來。反過來,修了很多路,車流量老也上不來,那就麻煩了。北京的鳥巢很宏偉,不過從投資角度看,如果里面沒有鳥,或者有鳥也不夠多,那“巢”的投資就懸了。
新的情況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投資都具有“超前”性。這就是一個大項目擺下去,未來有沒有足夠的需求還不知道。這類超前進性的投資,對約束體制有更高的要求。因為決策出錯的可能性上升了。如果出錯無人負責,那么胡來、亂來的事情就會失控。所以,比之于過去,現(xiàn)在更不能離開體制機制講投資。脫離體制機制,只講投資拉動經(jīng)濟,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