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光緒其實比康有為懂得權(quán)衡和迂回,他外放康有為,明顯就是不準備和慈禧以鋒對芒,緩和一觸即發(fā)的局勢,從而為之后的新政推行鋪下平坦的路。
然而光緒并不知道,康有為早早就在謀劃一件大事——宮廷奪權(quán),就像天下所有手無縛雞之力,卻最滔滔不絕于政變和奪權(quán)的書生一樣,康有為也在想這一招——但是在他嘴里,卻是奉了光緒的衣帶詔而去找袁世凱起兵勤王的,他在找袁世凱之前,早就對湖南會黨首領畢永年透露過,還曾和他密謀多時,只是畢永年覺得這計劃太過戲劇,不能行事而退出。
康有為為什么貼光緒?很簡單,皇帝只是他的一個幌子,有了他做正義和英雄的代言,天下人心都會支持;而一旦這個幌子不配合,他便會篡改帝意,繼續(xù)打著這個幌子。
只可惜康有為對權(quán)力的用心太急切了,又不愿意別人同他分享這尚未拿到手的權(quán)力——想象中的權(quán)力,將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的主動接觸置若罔聞,覺得他們只在經(jīng)濟上西化,不想在政治上改革——其實這正是他們的遠見和深算,只有經(jīng)濟前進了,才會產(chǎn)生政治的動力,形成新的變革之局,而一開始就想改政治、換制度,萬難不說,還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因為康有為的這種態(tài)度,中間派變成了反對派,一些變法派也成了旁觀派——他們被康有為排除在光緒皇帝的圈子之外,也被排除在成功后論功行賞、論資排輩的名單之外。
一百年后回首往事,在對戊戌變法盲目歌功頌德之外,其實我們更應有所質(zhì)疑和檢討,落實在康有為身上,不但要反省他于政治上的幼稚、經(jīng)驗上的不足,更要警醒他于人性上的投機和自私,想攫取權(quán)力以自享。政治上的幼稚和不足尚能理解,畢竟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還有理想可談,還有熱血可灑,而投機、自私和奪權(quán)則是一個變法者最不可饒恕之處。
假天意為己意的人,終會在歷史的大幕謝下之后,露出他怎么都遮不住的馬腳來。
事實上,在失敗之后,康有為還在打著保皇的旗號,帶著他的馬腳游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