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為什么追求完美的生活卻越來越混亂?(1)

當哲學家遇上心理醫(yī)生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


心理醫(yī)生

想象一個最完美的自己。你會做些什么?你會更自信、更寬容、更隨和、更順其自然嗎?你會精通歌劇或19世紀的俄國文學嗎?你會成為一個從容不迫、通曉多種語言的人嗎?你會爬到職業(yè)階梯的最高層嗎?

我們應該以某種方式完善自己,這種觀念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很多著作的主題都是自我改善,但人們卻并不總是清楚怎么才能做到。在過去,這方面的建議通常更直接。塞繆爾·斯邁爾斯于1859年出版了著作《自助》(self-help),在他看來,人們應該培養(yǎng)高尚的品格:勤勉、堅毅、節(jié)儉。而現(xiàn)在關于自我改善的建議則無所不包,甚至名正言順地把品酒也包含在內。而且那些建議往往自相矛盾,比如,我們到底是通過學會表達感情還是控制感情來改善自己呢?

同樣,發(fā)揮潛能這個建議也猶如一道嚴令,以至于人們誠惶誠恐,唯恐無法達成目標,甚至成就卓著者也是如此。如此,當發(fā)覺預期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有差距時,我們就會責怪自己。我們以為只要再多一點兒遠見或更勤勉,就真的能發(fā)揮出所有潛能。

成為更好的人這個想法極好,但我們對此的理解可能錯誤百出。最糟糕的錯誤可能是太執(zhí)迷于追求完美。我們擔心如果放棄追求完美,我們將草率行事,只能僥幸做成一點兒小事,這種擔心并不少見。與此同時,我們可能也在思考,在完美這一高標準的“祭壇”上犧牲我們的心智是否值得。但是,真的一定是非此即彼嗎?或許真正有問題的是我們的二元思維方式:完美或是平庸;要么總能達到最高標準,要么一敗涂地。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創(chuàng)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曾闡述我們用來折磨自己的一些教條式的絕對律令,他的相關論述很有說服力。比如,我們相信要成為有價值的人,就必須擁有100%的成功,而實際上這一信念既不理性,也無益處。完美不是人類所能達到的境界,越是強求自己必須成功,就越不可能成功。對最終的結果思慮太多反而會令人崩潰。

斯多葛學派曾給我們一些實用的建議:如果以箭術打比方,就是說,我們應該盡可能做到熟練地射擊,但無法保證能夠正中靶心。瞄準靶心射擊是我們所能做的,但一旦長箭脫弓,我們就無法控制了。我們錯以為能控制結果,可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是自己的努力程度罷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