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yī)生
就在此時,世界各地的人們可能正忙于追逐他們的目標。成功減肥是其中最流行的一個。其他具有普遍性的目標包括:尋找人生伴侶,工作更上一層樓,經(jīng)濟狀況改善,自我改善,獲得幸福感等。不管你在哪里,都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有關正確樹立目標的建議。你當然知道這些建議應該具體、可衡量、可實現(xiàn)、有相關性、有合理時限。這似乎無可辯駁。如果你真的希望身體更健康,并且你可以跑步,也有合適的地方鍛煉,那么去爭辯“我要從下周一開始跑步,一周三次,每次半小時”和“我要多鍛煉”這兩個目標中,前者是否優(yōu)于后者幾乎沒有什么價值。
關于如何樹立目標這一問題,還有更多討論空間。比如,“結婚”是否比“參加交友網(wǎng)站”更適合作為目標呢?換句話說,目標應該用過程還是用結果來表達?在自助這個領域中的很多人都認為兩者都需要。這其中自有道理:結婚這個結果目標與參加交友網(wǎng)站這個過程目標相得益彰,任何為達成結果目標而做的事都是對結果目標的有益補充。
在執(zhí)著追求我們渴望得到的結果的過程中,我們可能不愿意承認,盡管樹立目標很有用,但也會令人非常壓抑。我們會對追逐目標上癮,我們的生活會受其支配,以至于我們剛從清單上勾去一個目標,還沒來得及祝賀自己,就發(fā)現(xiàn)立刻出現(xiàn)了另一個目標。但這種比賽太累人,我們總是憂心忡忡,擔心拖延、偏離方向或落后,這是一場注定贏不了的比賽。而從掙扎奮斗中解放出來,只是做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種想法令人愉悅,同時也有點兒顛覆性。那么,我們應該放棄目標,只是隨波逐流嗎?
我們不必苛求自己,迫使自己脫離自身的舒適區(qū),或者我們根本什么也不必做,這聽起來不無道理。但我們像所有動物一樣,是有目的性的生物。對一切漠不關心不是一種良好狀態(tài),消極、靜態(tài)的存在并非眾人所愿。參加能夠發(fā)展能力的活動對我們有好處。想要改善自身和所處環(huán)境的欲望是很自然的,是令人欽佩的,應該認真對待。
比如,維克多·弗蘭克爾認為,人的實際狀態(tài)與理想狀態(tài)之間的沖突,對人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無沖突的狀態(tài),而是要為有價值的目標或自由選擇的使命而努力奮斗”。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也發(fā)表過類似聲明:“只要能提供清晰的目的、清晰的指導準則,并能讓人集中注意力、專心去做,那么任何目標都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意義。”按照他創(chuàng)立的心流理論,目標應該要有一定難度,因而不會顯得枯燥,但又不能太難,以免引發(fā)太多焦慮。
某些方面的進步對人類似乎很重要,而目標能讓我們集中精力,可以指導我們的行動。但這種進步不必是突飛猛進式的,沒有巨大挑戰(zhàn)的有機生長是可能的,只需時不時輕推自己一把,持續(xù)學習,逐步去做難度稍大一點的事。只要持續(xù)進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