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下的沖擊》01 敘事結構崩塌:一個不再熟悉的世界3

當下的沖擊 作者:(美)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講故事本身就成為一種公認的文化價值。在數百萬全神貫注的電視觀眾面前,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向PBS(美國公共電視網)的比爾·莫耶斯講述故事如何搭建人類文明的基本架構。在這類關于“神話的力量”的電視節(jié)目的激發(fā)下,大批電影工作者、廣告人、管理學家將講好故事的原則納入日常最基礎的工作中。就連大腦研究學者也認同,敘述是認知構成中的一項基本要素。正如凱斯西儲大學學者馬克·特納所言:“敘事性的想象(故事)是形成思想的基本方法。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也以它為基礎。它還是我們展望未來、預測、規(guī)劃和解釋的主要方法?!笨苹眯≌f作家娥蘇拉·勒瑰恩也說過:“從《長發(fā)公主》到《戰(zhàn)爭與和平》,故事是人類發(fā)明的促進相互了解的一種基本工具。曾有過偉大的社會不使用輪子,但沒有一個社會不講故事。”

用系列故事體驗世界有助于找到其來龍去脈,這對人們有慰藉作用和指引作用。此外,它們還能幫助人們消除障礙,將其重塑為通往更佳地點的道路上或臨近旅途終點的一處小小顛簸。只要還有足夠的沖勁、前進動力和戲劇張力,我們就能暫且克制住自己的懷疑,繼續(xù)留在故事中。

20世紀末顯然給了我們足夠的沖勁、動力或張力,或許給得太多。時光回溯至20世紀中葉有些古怪的1965年,影片《歡樂滿人間》獲得了5項奧斯卡獎,搖滾樂隊“感恩而死”舉辦了第一場演唱會,《太空仙女戀》在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播。那一年還見證了人類第一次太空漫步、超文本的發(fā)明,以及第一次成功運用人工呼吸機,這些事件、發(fā)明及其他事物帶來了太多、太快的變化,以至于阿爾文·托夫勒受其觸動發(fā)表了名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未來”的文章,并在文中首度提出“未來的沖擊”這一說法。

我們能預見到,火山爆發(fā)式的錯位、扭曲和逆轉不僅會發(fā)生在我們的社會結構中,還會發(fā)生在價值體系中以及個體對現(xiàn)實的感知和構想方式中。這樣大規(guī)模變化的速度還在不斷提升,這會讓大批人感到迷失、困惑甚至崩潰……就連最有學問的人今天仍假設社會是相對靜止的,他們最多也就是嘗試按照當今潮流策劃一些簡單的、線性的任務。這樣的結果就是在未來到來之前沒有做好迎接它的準備,簡而言之,就是未來的沖擊。

托夫勒認為,事物變化得太迅猛會讓我們很快喪失適應能力。新藥物能延長我們的壽命,新醫(yī)療技術能夠改變身體或基因組成,新技術會淘汰某些職業(yè)或實現(xiàn)即時通信。就像移民初到一個國家會感受到文化的沖擊,我們也會很快面臨未來的沖擊:一睜眼發(fā)現(xiàn)世界早已改頭換面,已經認不出來了。讓我們失去方向感的并非是某種特別的改變,而是改變的速度本身。

因此,托夫勒建議我們所有人都變成未來學家。他希望孩子們在學校里閱讀更多科幻小說,參加一些講授“如何預測”的特別課程。對托夫勒而言,缺乏基本的預測能力儼然就是“當今世界功能性文盲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事情的確就是這么發(fā)生的。我們沒有在小學階段學習未來學課程,卻從流行文化和商業(yè)文化中勉強學到了有關未來學的內容。我們或多或少都已成為未來學家,在角落里窺測下一個大事件,甚至再下一個大事件。不過我們就這樣過來了。這里,當下。我們來到了未來。從這一刻起,故事真的土崩瓦解了,我們開始體驗 “當下的沖擊”引起的第一項真正癥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