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知道時間緊,可就是動不起來。想起那份策劃案,改來改去好幾次了,不知道死了多少腦細胞,客戶還是不滿意。我腦子里的那點想法,都被榨干了,可他們又催著要,我現(xiàn)在就跟愚公差不多,背著一座山,快累死了。昨天我就挺煩的,可想著不是還有周末嗎?也就沒往心里去。可到了現(xiàn)在,我還是靜不下心來,一直拖著沒動,我心里都快著火了……我都想,干脆轉(zhuǎn)行得了,做這么一份費腦子的活,早晚得變成癡呆?!焙性秸f越泄氣了。
其實,煩惱又泄氣的人,何止胡小懶一個人呢?所有拖延的人都如是,桌子上貼滿了各種招人煩的“Deadline”、各種兩天以內(nèi)必須要完成的任務(wù)。心里壓力山大,手里卻還在點著淘寶、微博,不拖延到最后一刻,不熬夜加班,就不算完。總覺得,到了那個份兒上,才能真正進入最佳狀態(tài),才能有高效率,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這也不難理解,人類的心理活動遵循一個規(guī)律:情緒需要一定程度的緊張,然后再予以釋放,在一張一弛中,讓人感受到釋放緊張后的輕松感。不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未必有那么多讓人緊張的事,只不過是人有意無意地給自己設(shè)置了一些緊張的情境,而拖延就成了追尋“釋放感”的途徑之一。這一旦成為了習(xí)慣,就難以擺脫,甚至出現(xiàn)強迫癥的傾向。
胡小懶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不需要加班的時候,他也不會早早睡覺,非要打開個文檔,假模假式地在那里耗著。等到壓力真正降臨時,他又開始焦頭爛額,一邊抱怨壓力大,一邊辛苦地干活,但他卻不知道這些壓力都是自己造成的。
表面看起來,拖延的人像是拒絕壓力,可實際上他們需要壓力,需要借此給自己帶來釋放情緒的機會。
心理學(xué)家發(fā)現(xiàn),盡管緊迫感可以帶來一定的效率,但一件事拖到最后,會面臨巨大的時間壓力,在這種壓力的逼迫下做事,會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讓人充滿憂慮、焦灼和內(nèi)疚感。就算完成了任務(wù),也會覺得筋疲力盡,而且慌慌張張地做事,很容易犯錯。
相反,如果從一開始就有條不紊、從從容容地開展工作,心里會更加踏實,完成任務(wù)之后也會更有成就感,也更能增強自信心。不過,這樣的感受,胡小懶似乎很少體驗過。他所感受到的,不過是當(dāng)“亞歷山大帝”的煩惱和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