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夢境一樣,電影映照出我們自己,我們的面孔既熟悉,又陌生。它們幫助我們去容忍和接受生活的奧秘。
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會神經質地問自己,我是誰?其中一半來自我們自身的物質:肉、毛、血液、骨頭等我們身體的客觀存在。另一半則是別人,是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對我們的反射,就是他們讓我們知道了我們自己是什么。
我建議我們去看電影來找出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所有電影的核心都是在面對身份的問題。我是誰?我怎么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為什么我要在紅燈前停下?為什么我要付稅?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顛簸和傷痛,而我為什么還要忍受這些折磨?
這就是為什么個人電影的主題一點也不重要的原因,再說一遍,所有的電影盡管形式不同,但都是關于同一主題:那就是寫作者本人。
沒有得到應有評價的影片《戴夫》(Dave,編劇:加里·羅斯[Gary Ross])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一個謙遜、隨和的人突然被別人強加了一個新的身份:美國總統(tǒng)。剛開始他抵抗。然后,過了一段時間,他接受了這個身份。現在他在壓迫之下變成了他做夢也想不到會成為的人。
另一個精彩的例子是大師級的傳記影片《馬爾科姆·X》(Malcom X,編?。喊⒅Z德·珀爾[Arnold Perl]、斯派克·李[Spike Lee],改編自亞歷克斯·黑利[Alex Haley]與馬爾科姆·X的小說)。主題的問題直接反映在片名中。除了我是誰以外,“X”還能代表什么意思呢?
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美國黑人的獨特經歷。除了其他屈辱,奴隸制導致了黑人的歷史被盜竊。奴隸的所有東西都被盜竊,包括姓名。
馬爾科姆·X原來叫做馬爾科姆·利特爾(Malcolm Little),但是“利特爾”這個姓氏是怎么來的呢?它來自很久以前一個白人,他強奸了馬爾科姆的曾祖母。為什么馬爾科姆要忍受這個奴隸主強奸犯和壓迫者的標志呢?
馬爾科姆需要找回他自己的名字。
什么才是馬爾科姆真正的名字呢?可惡的奴隸制已經讓馬爾科姆失去了姓氏和歷史。因此,馬爾科姆選擇用符號“X”表示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最終,像所有優(yōu)秀的故事一樣,此影片的影響在于,故事遠遠超出它的直接主題,它觸動的不僅是美國黑人的內心和靈魂,而是全人類。不僅是馬爾科姆,在某種意義上,世間的男男女女都不知道自己是誰。這樣一來,觀眾就不是把片中的角色看做“別人”,而是看做自己的影像。優(yōu)秀的影片提醒我們看到的不是角色與我們不同、而是角色與我們相通的東西。
這主題賦予電影以力量。
不管用什么樣的方式,它提供給所有的觀眾自己個人的經驗。換言之,它使得觀眾不僅是觀察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劇本:影視寫作的藝術、技巧和商業(yè)運作》京東·在線試讀連載完畢,更多精彩,請參見原書。呼吁您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