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貪婪的代價(9)

誘惑心理學 作者:(美)丹尼爾·阿克斯特


B·F·斯金納認為:自殺是自我約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正如哈姆雷特希求“借永久長眠了結心靈之苦與肉體之患”,自殺的的確確是了結凡塵憂苦最有效的方式。通常,人們腦子一熱,就想要“擺脫垂死之皮囊”。此時,人們就需要反思一下這種沖動自殺的念頭。人們在做出這樣的決定時往往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多是一時興起而為之。哈姆雷特心中積怨,自己“熾熱光彩的決心”——他自我了結的沖動——“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

這里,我們以槍支與自殺的關系作為例子來佐證我的觀點,即自殺是沖動的惡果。在美國,個人持有槍支比例最高的幾個州自殺率也比較高,即便是考慮到貧困或是其他的一些因素(但除了貧困之外,似乎沒有什么其他條件能把自殺與槍支聯系在一起了),結果仍是如此。槍支能夠讓人們以最便捷的方式來完成我們了結自己的沖動愿望,那么照此來看,自殺并不是人類自制力缺乏的一種表現。只要槍支被鎖起來了,或是藏在了不易被發(fā)現的地方,那些對生活心灰意冷的人沒有打開房門的鑰匙,或是找不到藏起來的武器,他們就不得不冷靜下來,放棄自殺的念頭。

預防自殺或許是反對使用槍支最好的“辯護牌”之一,也是用以闡明人們如何保護自己免受自我傷害的絕佳例子。長期以來,槍支一直被看作人類自取滅亡的罪魁禍首。大約在100年前,戴維·奧本海姆(David Oppenheim)曾在維也納心理分析協會組織的一次會議上提到,“每一粒上膛的子彈都代表著其主人每一次自殺的愿望”。在預防自殺行為方面,控制槍支使用和在大橋上安裝防護圍欄或是其他障礙設置都能取得明顯的效果。以華盛頓為例,石溪河(Rock Creek)大約有125英尺深。在這條河上,一座座大橋橫跨其上,貫通兩岸。其中一座大橋名為艾靈頓公爵大橋(Duke Ellington Bridge),它就像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一樣,成了當地自殺者首選的場所。20世紀80年代,有議員提議在這座橋上安裝防護圍欄,反對者認為在橋上安裝防護圍欄會對這座橋造成破壞;他們還認為,艾靈頓公爵大橋不是自殺者唯一的選擇,就算在這座大橋上安裝了防護欄,自殺者還可以去附近的塔夫脫大橋(Taft Bridge)一跳了之。但最終防護欄還是安裝上了;隨后的結果是,艾靈頓大橋的自殺人數下降到零,塔夫脫大橋的自殺者數量卻沒有什么變化。

自殺是一種沖動的行為,是缺乏自制力的一種表現,在這一點上,英國人最有發(fā)言權,尤其是當我們將目光鎖定在那場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燃氣大變革上。英國煤炭資源豐富,過去,英國人常年使用物美價廉的煤氣作為能源,但是煤氣燃燒后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此時,如果房間的門窗緊閉,幾分鐘內房間里的人就會窒息身亡。20世紀50年代末,英國超過一半的自殺者都死于煤氣中毒。1963年,女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被人發(fā)現死于其在倫敦的寓所內,屋內開著煤氣,普拉斯的腦袋就靠在烤箱上。20世紀70年代,英國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能源大改造,天然氣取代了煤氣。此后,英國人的自殺率下降了1/3,并且再也沒有出現過增長。由此看來,人們不會輕易選擇另外一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煤氣使用起來太方便了,憂郁的人只要腦中閃過自殺的念頭,沖動之下就會做出愚蠢的舉動,根本不用考慮在什么地點,或是需要什么東西。在自制力方面,正如我們一次又一次所看到的,速度打敗了一切,但只要自殺過程中稍有些阻礙,人們就很有可能從死神的魔爪中逃脫出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