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一:不造成傷害
你可能還記得小時候聚會時常玩的游戲“傳電訊”:某人對你輕聲說出一個短語或簡短的句子,然后你又用耳語告訴另一個人,這個人再告訴下一個人。這條信息傳遞多一些人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它與原話的涵義大相徑庭。那時我們還小,覺得這樣的變化很有趣,常常大笑。
長大后我們常常玩這種游戲,即便我們不承認,網(wǎng)絡社交的發(fā)展,也讓這種“游戲”實施起來更容易。不過,它很可能釀成苦果,對生意、事業(yè)和家庭生活造成傷害。設想一下:2009年2月8日,一個推特(Twitter)用戶發(fā)消息說,一個駕著銀色卡車的男人綁架了一位年輕的姑娘,還公布了那輛卡車的牌照信息。很快,從鹽湖城一直到俄克拉荷馬州都拉起了安珀警戒AMBER Alert(表示有小孩被綁架),執(zhí)法部門和市民都在找尋這輛卡車的蹤跡。然而,在這個帖子中,唯有車牌號和有關(guān)車輛的描述是真實的,其他信息都不屬實。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位司機知道這次無來由的惡意攻擊后,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盡管推特用戶的這次惡作劇并沒有惡意,也許僅僅覺得很有趣,但互聯(lián)網(wǎng)的力量卻讓這個“玩笑”變成了跨越州界、有損聲譽的丑聞,也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在德商的“不造成傷害”原則中,好的一點是:你無須做任何事情!不造成傷害,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約束原則。當你不更為粗魯?shù)鼗貞粋€低俗的手勢時,當你不散播謠言碎語時,你便是在遵循不造成傷害原則。下決心不再使用小刀割開那些可笑的“硬式塑膜”產(chǎn)品包裝是明智之舉,因為用小刀去割很可能會導致你受傷,痛苦不堪地被送進急救室。此時,你也正在遵循著不造成傷害原則。
說到醫(yī)院,不造成傷害常常和衛(wèi)生保健專業(yè)人員相關(guān)。早在培訓時,醫(yī)科學生、護士學生、藥學學生和牙科學生就學習了這一原則,這是很有必要的:當生病時,你很希望在醫(yī)護人員的幫助下好起來,而且也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不會讓你的病情繼續(xù)加重。
你想想,不造成傷害原則不僅適用于內(nèi)科醫(yī)生、護士、牙醫(yī)、藥劑師和臨床社會工作者,還適用于律師、會計、電視新聞制作人、建筑工人、老師和學生,適用于我們每個人。你的最低要求是期望別人不會對你造成身體或情感上的傷害。當然,他們有權(quán)要求你也一樣。事實上,人們總是反其道而行之,做一些錯事。因此,我們需要根據(jù)所造成的傷害程度,對當事人進行適當懲罰。在公民社會中,要想舉止得體,我們需要遵循德商的第一個原則。傷害到底是什么?
我用“傷害”一詞來表示有損于他人的各種行為。這些行為,輕則引起小的疼痛或不適,重則造成強烈的悲傷,終極的傷害便是失去生命。一般而言,傷害和冒犯不一樣。還記得多年前我在柏林讀研時,看到一部情色片,字幕用大號字體,再清晰露骨不過。很多人都覺得這很惡心。但說它是一種傷害,未免有些過激。當然,能像避免造成傷害那樣,做到不冒犯他人,的確很好。但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我們主要關(guān)注的是傷害,因為它的程度更深。
關(guān)于不造成傷害原則,有幾個推論值得提及:預防傷害和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可避免的傷害。接下來我們逐一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