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荷蘭的阿爾斯梅爾(Aalsmeer)有世界上最大的鮮花市場,在那里,五顏六色的鮮花覆蓋了整整125個足球場那么大的面積。這里的交易規(guī)模相當驚人:在一個普通的上午,將有700萬枝玫瑰、300萬枝郁金香、200萬枝菊花以及800萬枝其他鮮花和盆栽植物在這里完成交易,大約涉及2 000位買家,總成交額達到500萬美元。
這些鮮花來自哥倫比亞、肯尼亞和津巴布韋等遙遠的國度。你可能覺得,把鮮花運到荷蘭,就像把煤炭運到紐卡斯爾一樣有些荒謬。然而,今天的荷蘭人正是用這樣的辦法掌控了全球的鮮花貿易。他們的交易市場設計得如此便捷,以至于所有的花卉在轉運到遍布世界各地的最終目的地時依然能新鮮如初。
鮮花是十分容易損壞和腐爛的,如果沒有現(xiàn)代技術,世界范圍的鮮花市場就不可能發(fā)展起來。實際上,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像肯尼亞這樣的國家才成為重要的鮮花供應商。多虧了高效的航空運輸和通信技術,人們才能夠在一天之內把玫瑰從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附近的種植者那里送到阿爾斯梅爾,并且轉運到買家指定的地點,比如說韓國首爾。在鮮花進入拍賣會場之后,各種電子設備將一直追蹤有關的信息。人們采用了一種名為“荷蘭鐘”(Dutch clock)的競價拍賣法,它可以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完成數(shù)千次拍賣。每個拍賣廳的正面都懸掛一只巨大的鐘,它通過電纜和各個競價者相連。當每一批待售的鮮花被送出來的時候,鐘面上的指針就逐漸從高價位向低價位旋轉,直到有一位買方按動電鈕,讓指針停下來為止。隨后,電腦會自動進行控制,把這批鮮花遞送到買家的地址。
雖然這個過程非常精巧、發(fā)達,但全球鮮花市場的核心依然是買賣雙方的競爭,它和人類的文明一樣久遠。阿爾斯梅爾的鮮花市場,不過是古老的集市貿易與現(xiàn)代科技的聯(lián)姻。
1989年11月9日,柏林市民興高采烈地推倒了分隔這座城市30年之久的柏林墻,隨之倒下的還有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1995年4月30日,美國政府停止了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控制。隨著企業(yè)家們開發(fā)出各種在線交易程序,電子商務應運而生。結果的好壞姑且不論,這兩個日子的確標志著市場時代的來臨。
然而,市場的再造并不是始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或者計劃經濟的終結。市場幾乎與人類的歷史同樣古老,并且從未停止過更新再造。在中東的兩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出現(xiàn)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批城市,它們之間已經建立起了貿易鏈。驢和駱駝馱著各種各樣的商品,有寶石、象牙、武器、香料、乳香和沒藥等,穿梭于巴比倫、烏爾等城市之間。作為貿易活動的副產品,商人們還傳播了新的思想和發(fā)明。而市場交易的軸心——貨幣——也在很早就出現(xiàn)了。從一家考古博物館的古錢幣收藏中,你可以看出人類文明的進步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