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牌坊(4)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好一會兒,潘木公斷斷續(xù)續(xù)地說:“我造牌坊時,也碰到過一些蹊蹺事,一直想不通?!估锟盏??怎么會?……道士說升天,是說魂,身體不升。那墳?zāi)估锏纳眢w到哪里去了呢?……”

抽完煙,兩人起身,向山南鎮(zhèn)走去。一步一步,踏得散散的。他們又去建造一座新的牌坊。

潘木公坐下抽煙的地方不遠(yuǎn)處,有一個破敗的小院子。外墻是泥砌的,已經(jīng)多處坍塌。屋子頂上,長著雜草。那是一個廢棄的尼姑庵。

聽老人說,尼姑庵曾經(jīng)很興盛,后來隨著尼姑減少,漸漸冷清。兩年前,最后一個尼姑難以為生,也走了。到哪里去了,誰也不知道。

聽老人說,原來尼姑庵的興盛,不完全是因?yàn)橄憧?。那些尼姑?shí)在太好看了,不知道從哪里來的。走了一個又來一個,來了一個又走一個,村民都輪著看。上街趕集,都要彎到尼姑庵里來看一看。一些地痞、懶漢,大半天就賴在那里了。因此當(dāng)時傳言,那些尼姑,就是被他們的賊眼粗話氣走的。

離尼姑庵一箭之遙的西北邊,是吳山廟,那里來過不少和尚。和尚和尼姑雖然同屬佛教,但互相從不來往。村民知道,那是怕招來閑話。佛門清規(guī),到了那么荒僻的地方也沒有松弛。吳山廟每天都會聚集四鄉(xiāng)八鄰大量念佛的婆婆和嬸嬸,因此算得上是一個“旺廟”。廟里有兩個外地來的老和尚,帶著兩個小和尚。還有一個本地的廟祝,管零碎雜務(wù)。兩個大和尚一胖一瘦,瘦的那個是“當(dāng)家和尚”,法號“醒禪”,據(jù)他自己說,來自甘肅一個叫武威的地方。

與尼姑庵坍塌的泥墻不同,吳山廟的黃墻前年剛刷過,顯得比較精神。泥墻、黃墻,再加上那些牌坊的白石、青石,幾種顏色,標(biāo)示著鄉(xiāng)人們的公共去處。此刻,只有黃墻最熱鬧,最通俗。其他幾種顏色,太深奧了。

尼姑庵有了動靜。

兩個年輕女子,由鄉(xiāng)長陪著,向那條小路走去。他們前面,村長領(lǐng)著兩個年輕農(nóng)民,撩撥開齊膝的葦草,算是開路。那兩個年輕農(nóng)民邊上,還有一個挑工,挑著兩個大箱子。這兩個大箱子,自然是那兩個年輕女子的。

走到尼姑庵歪歪扭扭的木門前,村長從衣兜里掏出一把大鑰匙,去開那把銹得掉渣的老鐵鎖。擺弄了半天,木門吱吱嘎嘎地推開了。村長吩咐兩個年輕農(nóng)民:“先打掃出一個能下腳的屋子,再全部清掃一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