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家有只尖叫怪獸(6)

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猶太教育教會我的事 作者:吳維寧


比較,是為了找出差異

很多的比較是夫妻之間的玩笑。主要是圍繞 “誰長得比較像誰”這樣的話題。例如說,我有天跟雅爸說,看起來妹妹的眼睫毛沒有小雅的長。雅爸就會說:“家里總要有個像媽媽的小孩?。 ?/p>

另外一些比較則是出于好奇。我跟雅爸很想知道基因跟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程度,到底是哪一種比較強。有些是我們確定的,像是妹妹全母奶、妹妹比較早開始睡整夜,很清楚是人為環(huán)境的差別——也就是作為媽媽的我的問題。但像妹妹比較喜歡被人抱著,妹妹比較好帶,我們就不清楚是個性的緣故?還是因為我比較愿意把妹妹給別人抱?還是因為我第二次做媽,情緒比較輕松,所以也影響到小孩?當然這種對話都不會有結果,結論也只有一個:“唉,真不知是個性的關系,還是我們對待方式的關系?!彪m然如此,下次碰到新的狀況,我們還是會再重復上述的對話。畢竟,我們真的是很好奇基因與環(huán)境在個人身上的作用??!

而更多的比較則是為了學習妹妹的個性,以及避免教養(yǎng)上再次出錯,而以小雅作為基點來討論。我覺得這很合理。我們碰到新的人事時,難免會以舊經驗作為參考。例如,小雅和妹妹兩個人都是一出生就因為各種不可抗力而喂食配方奶。我一直無法讓小雅喝全母奶,混喂到六個月大,因此老二我想全母奶,小雅當初的失敗經驗對我就很重要。所以現(xiàn)在談到如何讓老二變成全母奶寶寶時,我跟雅爸難以避免地會談到當初是如何跟小雅奮戰(zhàn),自己犯了什么錯誤。

再說,我們家兩個孩子都是女兒,在面對雅妹時,特別是對雅爸這種眼里看不到其他小孩的大人而言,小雅是他唯一熟悉、傾心參與的舊經驗。對話中總是出現(xiàn)“雅妹現(xiàn)在是這樣這樣,我記得那時小雅在雅妹年紀時如何如何”的話。通過這樣的對話,我覺得是有助于理解姐姐跟妹妹的差別,提醒我們這是兩個個體,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

聽懂孩子問題背后的隱意

當然,我跟雅爸都知道,雖然對于我們而言,這樣的比較是客觀、不帶偏好及毀譽的,但比較也是危險的,大部分沒有什么意義。再說小孩是敏感的,像小雅這個年紀,對語言的掌握又不是百分之百(特別是父母對話使用英文,而不是她更熟悉的希伯來文),所以我們絕對不在小雅面前(把她當隱形人一樣的)談論她跟妹妹的不同,連無傷大雅的不同都不談。就算我們沒有其他用意,小小孩還是很有可能誤會我們的意思。從小雅身上,我唯一學到的是,不管是說他好,或說他不好,小孩就是不愛被人拿來比較。

我們也絕對不跟小雅說“(現(xiàn)在)妹妹如何,(以前)你都不如何”或相反過來“你如何如何,妹妹都不如何如何”這一類的話。例如,我不會跟她說:“雅妹已經睡了,你為什么還不去睡覺呢?”或是“雅妹會給媽媽笑咧,你要不要也笑一個?”對于這類可能會造成小雅覺得自己比雅妹乖或不乖的談話句子,我們盡全力地,而且有警覺地避免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