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勤
1966年夏,我 14歲,在山東省濟南一中讀書,老初一,就是所謂“老三屆”中最低的一屆。我們這一屆,是“文革”前入學(1965年)的最后一屆初中生,也是“文革”時最小的中學在校生。
我們學校,建于 20世紀初,是濟南也是山東省最早的新式中學之一,原稱省立一中,占地面積廣大,教學設施、實驗設備齊全。學校有一大群優(yōu)秀教師,學生經(jīng)初中、高中兩次篩選,高考入學率很高,“文革”前是濟南市重點中學,學子并家長都趨之若鶩。中共濟南市委自然也很重視,這點從干部配備上也可看出:校長王葦塘,老革命,教育家,行政 13級;副校長朱琳(女),老革命,行政 14級;黨支部書記王景三(女),行政 15級。僅上述條件,與其他中學就拉開了距離。
我的家庭,“文革”前住在山東省政協(xié)大院宿舍里。“文革”前夕的政協(xié),已從解放初的具有立法權(quán)力的議會性質(zhì)機構(gòu)變成純粹的統(tǒng)戰(zhàn)機關(guān)。當時山東省政協(xié)的領(lǐng)導是一些年齡大、資格老、聲望高但已不適合在一線頂崗的老干部,或者級別較高但在黨內(nèi)斗爭中犯了錯誤,或有這樣那樣問題被控制使用的干部。駐會常委、委員,則是些黨內(nèi)高齡同志、著名民主人士、國民黨軍起義或被俘將領(lǐng)、民族資本家以及被打成右派的高級知識分子等。機關(guān)內(nèi)設機構(gòu),則比照廳局級機關(guān)設置。
“文革”的爆發(fā),可以說是“救”了我
1966年 6月的某周,適逢我們班勞動。記得一天下午,我們幾個同學用地排車往學校拉東西,班主任許俊源老師迎上我們說道:“明天起學校不上課了,我們班也不勞動了,參加‘文化大革命’?!?/p>
那年春天以來學校就不平靜了,批《海瑞罷官》、“三家村”、《燕山夜話》,好像也刮拉(牽連)上了本校的老師。但那些我都不甚了解,我只關(guān)心這“不上課”,是這一周不上課了,還是怎么著。就問道:“是這星期不上課了,還是永遠不上課了?”許老師頓了一下,看了我一眼,神情有些黯然地說:“永遠不上了!”
多少年以后回想起這一幕,他當時的眼神、口吻,我都歷歷在目!許老師興許是可憐我的少不更事,又不能明講,才這么說。我們哪里想得到這些,立刻“啊……”歡呼了起來。別的同學或許想的只是不上課可以玩兒了,對于我,還包含著解除了留級的危機!啊,我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