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沒想到,這個外表并不起眼的小房子里竟然儲藏著災難來臨時能夠給予人們生存保障的物資。崛井和孝科長介紹說,倉庫里儲存的食品保質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時候就會更換,更換下來的食品又會在進行各種防災演習時讓人們吃掉,所以不會造成浪費。另外,倉庫里還備有照明取暖設備和發(fā)電機等電力設備,還有可以組裝的便攜式廁所。這樣看起來,避難物資已經足夠豐富了,然而又該如何保障這些物資在災害發(fā)生后的最短時間內就能投入使用呢?崛井和孝說:“在目黑區(qū),這些人員都是區(qū)政府指定的工作人員。即使住得離這個區(qū)域比較遠,最晚也要在1個小時之內到達。發(fā)生災難的時候,這些工作人員馬上就可以到學校來,立刻就可以進行組裝,所以用的時間會很短?!?/p>
像這樣的災難體驗館,據說在日本各地有很多,幾乎每個城鎮(zhèn)、每個區(qū)都有,學校的學生每年都來這一類的體驗館接受一次親身的體驗。由此,自然會聯想到日本作為一個多地震國家,這個民族的防災意識有多么強烈。這種從小培養(yǎng)出來的防災意識,每當災難來臨的時候,確實非常奏效。幾年前哈爾濱一家名叫白天鵝的餐廳發(fā)生火災,當時有一半的日本旅客在里面就餐。突發(fā)火災,日本人全部逃生,30多位國人遇難。同樣的災難,不同的反應,這的確反映出了兩國國民的差異,反映了日常的防災意識和訓練的不同。
此外,日本有3000多個市、區(qū)、町、村,他們的自主防災組織率大約為60%,多數家庭加入其中。日本最重要的防災組織是“消防團”,各地都有類似“民兵聯防”組織的消防體系和財政撥款,消防團的成員都是由精干的青壯年出任。他們經常訓練,形成了地區(qū)防災和互助的骨干力量。在日本,大街小巷都不難找到用來防災避難的場所。許多居民社區(qū),還會經常發(fā)布各區(qū)政府指導居民進行日常防災訓練與防災活動的通知和安排。
災難固然可怕,但是更加可怕的是人們在面對災難時缺乏應對的常識,因此,在結束本期節(jié)目時,我們內心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有責任讓公眾擁有更多的防災常識,這樣“出入平安”才不僅僅是一句吉祥話,而能夠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