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偷自行車的人(2)

幸運心理學 作者:(德)赫爾曼·歇爾


一直以來,知識型社會就不能算是創(chuàng)新型社會。新的觀念不再是來自書本上那些固定的知識,而是通過把先前學習到的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后產(chǎn)生的理念。隨著經(jīng)驗的增加,新的觀點明顯也一起增加。當然,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做各種各樣的實驗,這樣才能通過運用本來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獲取新經(jīng)驗。那么,我們?yōu)槭裁疵刻於既ミx擇相同的路線上班呢?為什么總是用右手去操作鼠標呢?那些真正想在人生中發(fā)現(xiàn)好機會的人,必須主動去尋找好機會。比如說,他可以在不斷積攢新經(jīng)驗的過程中尋覓到好機會。

為什么99.9%的人類只能看到0.01%的世界呢?“什么?去澳大利亞?那可是個遙遠的地方。我知道人的一生中還是應該出去走走看看的。只有當我前往這個地方時,才算真正去了這個地方?!蔽覐?0歲、30歲、40歲、50歲、60歲以及70歲的人們那里分別聽到過這句話。必須承認的是,70歲之后,就不能進行那么多的活動了。對很多人而言,直到人生的最后,也只是一直生活在計劃之中。而我卻直接飛到澳大利亞去了。令人吃驚的是,其實這樣的旅游也不是非常昂貴,路線也不是特別復雜,也不是特別激動人心。但是因為我去過那里,所以我才知道這些。我去過那里,是因為自從我可以思考以來,我就不斷到處旅行。那些14歲就去過三次紐約的人,肯定比28歲的時候才被媽媽第一次帶出門的人活得更輕松自在。只有那些做過環(huán)繞世界旅行的人,才會以不同的態(tài)度看待這個世界。那些根本就沒觀察過世界的人所持的世界觀才是最危險的。

在這個過程中,關鍵不是關于那些遙遠國度以及他們不同生活方式的空洞知識,而是那些只有自己親身去體驗才能得到的合適經(jīng)驗。經(jīng)驗越豐富,自我理解力也就越豐富,對每一天的觀察也就越仔細。如果你想尋找到好機會,就必須不斷去挖掘看問題的新方法,尤其是對各個細枝末節(jié)的看法,也包括對自己本身的看法。因此,人們必須學會對事情保持一種好奇的態(tài)度。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早在孩提時代就被要求“不要太好奇”,因為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安全。

有這么一位來自路易斯維爾的12歲男孩,他就是個非常好奇的孩子。有一次,他感到非常惱怒,因為有人把他的自行車偷走了。他非常準確地知道是誰偷走的。但是肯塔基州警察局是不會關心誰偷走了這個黑人小男孩的自行車的。于是,1954年的一天,這位小男孩非常憤怒地來到一家拳擊健身館里,請求參加課程。他不想過這種安穩(wěn)卻屈辱的生活了。我非??隙ǖ氖?,不久之后,這個名叫克雷的小男孩肯定會向這個偷自行車的人發(fā)出他的第一次挑戰(zhàn)。我敢打賭,他肯定贏了那位偷車人。十年之后,他就站到了和索尼·利斯頓爭奪世界冠軍的賽場上。在這場比賽前,《紐約時報》是這么描寫這場世界拳擊奧林匹克競賽的:“這位自信得讓人討厭的克雷參加這次衛(wèi)冕戰(zhàn),有一個小小的劣勢就是,他并沒有自己所說的那樣擅長比賽?!?/p>

克雷用比賽成績回答了這個問題,和索尼·利斯頓打了個七比一。這是個多么精彩的成績!但是他后來的舉動更加令人吃驚,他沒有因為自己進入“名人堂”的成功而停止腳步。他重新取了一個伊斯蘭民族的名字,之后,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一直用的名字是穆罕默德·阿里。對此我們再熟悉不過了。至于他是不是伊斯蘭人,又或是一名佛教徒,又或是信奉另外一種宗教,這點都不重要;他自稱阿里、艾薩克、丹津又或者是弗蘭茨庫斯,也都無所謂。重要的是從中挖掘出的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為什么在其他大多數(shù)人身上,第一次成功也即是最后一次成功?因為他們想讓自己一直保持不變,而沒有一直去挖掘新的東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