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們對未來的迷茫,來自于對自我的疏遠(yuǎn)(12)

總有一個未來屬于你 作者:(英)露易絲·普雷斯利·特納


從小到大,我們恨死了那個叫做“別人”的人,但惱怒之余,我們的內(nèi)心也在糾結(jié):“為什么我沒有考出讓父母稱道的成績?!薄盀槭裁次也皇翘焐愘|(zhì)的性感尤物?!薄盀槭裁次业男剿敲吹汀!蔽覀冊谵陕渎曋?,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那個被人嘖嘖稱贊的“別人”。

我們不僅抱著這樣的希望,并且真的付之于行動。我們開始把“別人”當(dāng)成了模仿的對象,從職業(yè)到言談舉止、興趣愛好,巴不得全盤接收,哪怕并非自己擅長,卻仍然皺著眉頭去堅持,竭盡全力,只為了也能讓自己變成另一個“別人”。

只不過,無論是為了自己可以獲得別人口中的“好”,還是成為別人眼中的“別人”,我們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在滿足他人的渴望,用自己的未來去驗證那句“我為你好”后的道路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去換取成為“你看別人”中的“別人”,我們都太在意他人口中的自己是個什么樣子,卻沒有想到在作出決定前,應(yīng)該先和自己來一場推心置腹的對話。

每一天我們都進(jìn)行著各種各樣的對話,探討工作,八卦感情,議論天氣和三餐,但其中卻幾乎沒有一句說給自己的話,很多人甚至在聽我提出“和自己對話”的建議后,認(rèn)為這不僅浪費時間,并且頗有矯情的嫌疑。

這無疑是個天大的誤會,和自己交流的目的,是為了可以時刻明確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提醒自己不要在別人的話語中搖擺,不要因為別人的意見而隔絕了自己的內(nèi)心,從而作出錯誤的選擇。事實上,我們對于安全感和滿足感的貪婪,正是源于和自己的疏于溝通,我們都沒來得及問一問自己,就忙著按照別人口中的安全去定義安全,用別人說出的滿足去衡量滿足,之后付之于行動。而結(jié)果呢,自然不會理想,因為那安全和滿足的標(biāo)準(zhǔn),永遠(yuǎn)無法和我們心中真正的渴望劃上等號。

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的生活看起來平靜安逸,但仍然感到茫然,仍然時時刻刻覺得自己“不對勁”。因為他們在順應(yīng)他人渴望的過程中,遺失了自己對于未來的構(gòu)想,逐漸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別人,錯失了自己心中的自己。

如果你也很久沒有和自己進(jìn)行過對話,從現(xiàn)在起,就重啟這種自我溝通的模式吧。每當(dāng)你忍不住想要遵從別人的意見時,請先問一問最親愛的自己:“這是你想要的嗎?你心中渴望的未來是什么?”每當(dāng)你羨慕別人的時候,也請別忘了自我發(fā)問:“我的過人之處在哪里?我將依靠什么力量讓自己施展拳腳?”總之,在你作出任何決定前,都請先認(rèn)真誠懇地問問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來自內(nèi)心的呼應(yīng)。

至于那些別人的渴望,就交由他們自己去實現(xiàn)吧,我們要面對的,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無法復(fù)制的青春和不能重來的人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