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艾瑞克森是20世紀的產(chǎn)物,但他的人生卻像極了21世紀的人:在混合家庭里長大,有文化認同的困擾。從記事起到20多歲都在尋找自我,在那個成人角色就如快餐店的薯條一樣千篇一律的年代里,艾瑞克森的經(jīng)歷,讓他覺得每個人都有身份認同危機,或者起碼應(yīng)該有。
他認為“追尋真實自我”這事兒急不得,年輕人可以有一段“空檔期”,安心地探尋自我而不必擔(dān)心風(fēng)險和責(zé)任。有人認為,這段空檔期指的是大學(xué);有人則像艾瑞克森一樣,利用一段時間一個人出去流浪或旅行。無論選哪一種,艾瑞克森強調(diào)一定要獨立完成。總之,他認為每個人都應(yīng)該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人生。
我和海倫談?wù)摿税鹂松绾谓?jīng)歷身份認同危機,最后獲得普利策獎的過程。沒錯,他四處旅行并且有時露宿橋下,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半。他還做了哪些事兒呢?25歲時,他教授藝術(shù)并修教育課程;26歲,他開始接受精神分析訓(xùn)練,積累了很多頗有影響力的人脈資源;不到30歲,他就啃下了精神分析學(xué)位,開始職業(yè)、教書、作分析、寫書、鉆研理論……艾瑞克森年輕時的確有過身份認同的危機,但同時他也在累積社會學(xué)家所說的“身份資本”(Identity Capital)。
》算一算:你的身份資本值多少
我們都聽說過“資本”,那么“身份資本”是什么?其實很好理解,它就相當(dāng)于我們個人資產(chǎn)的總和,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累積的個人技能資源。這些是我們對自身的投資,等做得上手、時間夠長之后,它們便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有些身份資本會以履歷的形式呈現(xiàn),比如學(xué)歷、工作經(jīng)驗、測驗成績、參加的社團活動記錄……有些則比較個人化,比如我們講話的方式、出身、解決問題的技巧,甚至包括我們的長相,都是身份資本的一部分。隨著時間推移,身份資本就一點一滴地積攢出我們的價值。
那“資本”可以用來買東西,“身份資本”可以用來買什么呢?這樣講可能更好理解些,在成人的市場里,身份資本就像是一種貨幣,我們可以用它來買到職位、婚姻……以及那些我們想要的生活。
像海倫這樣的20多歲的年輕人,總以為現(xiàn)在正是他們經(jīng)歷身份認同危機的時候,把身份資本當(dāng)做將來的事情。事實上,這兩者是可以并行的,艾瑞克森的經(jīng)歷是最好的證明。
研究指出,那些只有身份資本而沒有經(jīng)歷過身份認同危機的人(只是工作,沒有搖擺地探索的人),他們的生活像高考作文一樣八股呆板。不過危險高于資本也是個大問題:“身份認同危機”一詞在美國流行之時,艾瑞克森就警告過,不能花太多時間在這種“泛濫的困惑”中。不過,讓他深感憂慮的是太多的年輕人陷入了對事情漠不關(guān)心的危險中。
那些肯花時間折騰、敢于探索、敢于承諾的年輕人,通常會有更強烈的身份認同感。他們不但有更高的自信心、更強大的毅力,也比較腳踏實地。在探尋身份的過程中,常常會獲得許多積極正面的結(jié)果,包括更清晰的自我意識,對生活更強烈的滿足感,懂得如何更好地處理壓力……這些都是海倫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