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人生是支離破碎的這個事實,是成年人對自由的體驗;然而,這些散落的碎片依舊必須找到地方安頓,最好能安置在一個足以讓它們茁壯成長的地方。
——理查德·桑內特,社會學家
To accept life in its disjointed pieces is an adult experience of freedom, but still these pieces must lodge and embed themselves somewhere, hopefully in a place tat allows them to grow and endure.
—Richared Sennett, sociologist
一個人的身份并非從其行為得知,而是從一個人堅持講述特定故事的能力中發(fā)現的。
——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家
A person’s identity is not to be found in behavior...but in the capacity to keep a particular narrative going.
—Authony Giddens, socillogist
“青春,就是做自己想做的,走自己想走的,存在著,堅持著,微笑著?!边@是一句多么動人的價值觀,簡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可是,那些聽這句話長大的孩子呢?
和伊恩的心理輔導進展得并不順利。像很多在“青春,就是沒什么不可以”的價值觀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樣,真正面對當下,卻突然退縮了。
盡管前路漫漫的青春給人迷茫和不安全感,卻也恰恰因為這份不確定性,帶給了我們天馬行空的想象空間?!扒啻?,就是沒有什么不可以”聽起來讓人無限遐想,相較之下,“數碼設計”就顯得蒼白而局限。當我們認真考慮選擇數碼設計這條路時,伊恩開始裹足不前了……他還不甘心“和其他人一樣,朝九晚五地做打卡族,從20歲能看到50歲的模樣”。
》晚熟,就是從“我不是誰”變成“我是誰”
看過上一章講解的朋友們應該能理解,伊恩其實是在偷偷地“追求榮耀”:與其說他遭遇“應該的暴行”,不如是一場“不應該的暴行”。他并沒有追求“全A”的人生,也不求“士不可不弘毅”的潛能發(fā)揮。他之所以追求榮耀,是因為他想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