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哪兒,“哈佛”都會是一塊金字招牌,只要一說是哈佛學生,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看起來活力無限,精力充沛,欲望高漲的人。倒沒有冤枉人,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哈佛學生就是這樣。從“我想”到“我能”的角度來看,哈佛學生似乎比一般人更充滿了熱情。
美國人認為哈佛的最大價值是,它是通往享樂天堂的大道,而不是它培養(yǎng)了高級精英。不過,從哈佛一畢業(yè)就想掙大錢,或者馬上進駐白宮,那你是在癡人說夢。哈佛學生也是人,也要和別人競爭,展現(xiàn)自己的實力并得到認可,這個過程非常痛苦,而且不可跳過。1999年是我在美國的第一年,雖然現(xiàn)在回想起來,已經(jīng)如同遙遠的夢一般,模糊不清,但我仍然記得那時的美國人就像著了魔一樣沉浸在對網(wǎng)絡的癡迷中,幾乎每個人都夢想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成為一名“百萬富翁”。各大媒體添油加醋地爭相報道年輕人的爆發(fā)經(jīng)歷。百萬美元——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錢,在那一代人眼中顯得輕而易舉,連初出茅廬的畢業(yè)生,都可以肆無忌憚的幻想著令人咋舌的年薪。隨之,“快速而輕易地賺到一百萬”成為了衡量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標尺。
哈佛也一樣無法幸免。
《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哈佛的日報,也可譯作哈佛克里姆森報。譯者注)曾形容典型的哈佛學生為“以自我為中心,努力想找一份好工作,但對政治不感冒的年輕人”。在這股網(wǎng)絡旋風的鼓吹下,哈佛學生紛紛把目光投向了紐約和硅谷。這就是所謂的“比爾?蓋茨癥候群”。哈佛肄業(yè)生比爾·蓋茨居然成了世界首富,這個具有世界性歷史意義的神話激勵了好多人,也毀了不少人。
哈佛校園被一種蠢蠢欲動的氣氛所籠罩,所有人都恨不得馬上離開學校去賺大錢,甚至覺得留在學校上課,只是為了學習賺錢的方法——誰能一夜暴富、輕易成為百萬富翁,成為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為成為富翁而讀書的氣氛籠罩著哈佛,昔日的教學殿堂顯得躁動不安。
因為這種異常的狂熱,使得“網(wǎng)絡商務管理”的課堂爆滿。記得有好幾次我在擁擠的教室里被擠得東倒西歪,努力地踮腳,想學到哪怕一星半點的“百萬富翁成功訣竅”。
當時,身為一個在美國的韓國人,我也曾效仿報道中的暴發(fā)經(jīng)歷,比如,某一天突然靈感爆發(fā),在餐巾紙上隨手涂鴉,期待這個靈感能賣個好價錢。對于報道,我不質(zhì)疑,肯定有人憑借這個方法成功了。后來,我學會不質(zhì)疑另一件事:我不會一夜暴富。
現(xiàn)在,“.COM”的美國夢已醒,人人盲目夢想成為百萬富翁的狂熱冷了,我回想起那年往事,還真是有意思呢。為成為富翁來哈佛,多半會無功而返吧,畢竟學習不是件功利的事情。比起年輕的美國,哈佛年齡還要大些。所謂“先有哈佛,后有美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對于美國來說,哈佛是它的人才補給站。它培養(yǎng)了太多活躍于美國政壇和學術界的精英。尤其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哈佛畢業(yè)生競相涌入權力中心的華盛頓。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硅谷和華爾街打敗華盛頓一舉成為哈佛畢業(yè)生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