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正走在廣場上,看到一個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抬頭向天空望去,你很可能會繼續(xù)走自己的路,絲毫不關心。但是如果是有五個、十個,甚至二十個人都在那兒駐足向天空觀望,你就很有可能想也不想地停下腳步,像他們那樣望向天空,抬頭望的人越多,讓你駐足觀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可見,我們是如此容易地受到影響,以至于會放棄原先認為正確也確實是正確的判斷。在一個充滿明哲保身思想的社會里,見義勇為的人會越來越少,道理如上。當大家都縮頭的時候,我們也就不愿出頭,而當有人帶動,整個大環(huán)境都見義勇為的時候,我們也就變得勇敢。這與善惡感關系似乎不大,而是作為人,容易被環(huán)境影響,被他人帶動。
“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這是孟子給我們作的一個譬喻。意思是說:生活在豐衣足食、富裕年代里的青年子弟,容易依賴成性、懶惰;而生活在災荒連年、暴力抬頭的社會里,年輕人就容易學會逞兇斗狠,暴戾成性。這不是人的本質有什么差異,而是環(huán)境和教養(yǎng)的不同,讓他們內在的心念和價值觀念起了變化,外在的行為也就跟著改變了。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那么為什么會有惡行呢?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孟子以富歲、兇歲的子弟為喻,意在說明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好的社會風氣能催人向上,不良的社會風氣容易使人墮落,因此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是王者應該重視的。而對君王而言,如果其周圍都是賢明的人,則君王斷不至于昏庸;相反,如果周圍都是奸佞之徒,則君王也斷不會開明。
宋朝時的張奎每次請朋友到家做客,她都在窗外悄悄聽著,如果朋友和兒子談論學問,他的母親就設宴招待;如果是嘻嘻哈哈,不談正事,就不管飯。這說明她重視兒子結交什么樣的人。古人結交朋友還注意“結交勝己者”,就是結交才能超過自己的人,以便在交往中受到良好影響,取長補短。
現(xiàn)實中,人與人的交往構成了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受到種種環(huán)境的影響。談到這一問題,我們自然會想起西晉思想家傅玄說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經(jīng)常與優(yōu)秀人才交往,自己也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反之亦然。的確,生活中,我們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接受來自環(huán)境的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不知不覺地改變了自己的品行。古往今來,有許多真實的事例可以說明這一點。因此在與人的交往中,我們應該學會明辨是非,盡量做到“交益友而不交損友”,通過與益友的交往,不斷提高修養(yǎng), 《論語·里仁》中說:“見賢思齊焉?!比绻粋€人周圍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么這個人也會通過努力,去趕超他們;同樣地,如果一個人總是與一些道德素質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會變得惡劣。
人性本善,那么為什么會有種種惡的出現(xiàn)呢?就是環(huán)境使然。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人修身養(yǎng)性的辦法:一曰清心寡欲,即不要追逐名利,抑制欲望,不受外界物欲影響;二曰求其放心,就是要向內心探尋,恢復人固有的善心——仁、義、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