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聽話是成長的表現(xiàn)(2)

接納孩子(升級版) 作者:小巫


在中國歷史悠久的農(nóng)業(yè)文明社會里,通常人們比較排斥強烈的情緒反應和表達,更趨向認同平和、中庸、不溫不火。每當體驗到激烈的情緒時,人們往往首先感到恐懼和羞恥。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氛圍里,大家都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不能平靜地接納它們,更不能自由地宣泄它們。

因此,當有了孩子時,對兒童那種未受壓抑、無拘無束、奔放自如的情緒表達,人們不免感到恐懼、驚慌,乃至羞恥。幾乎出于本能,父母們千方百計約束、壓制、否定、拒絕孩子的情緒。

然而,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對自己情緒體驗得越多,孩子的心態(tài)發(fā)展越成熟。每一次強烈情緒的經(jīng)歷,都是一次寶貴的經(jīng)驗。如果我們允許兒童完整地體驗自己的情緒,接納并認可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他們認知事物、總結(jié)規(guī)律、提煉經(jīng)驗,有助于他們今后遇到同類境況時做出理智的分析和恰當?shù)姆磻兄谒麄儷@得堅實的自信心。

如果我們不允許孩子體驗或者表達情緒,并非意味著他們面對同樣狀況時就沒有情緒了;我們只是暫時地壓抑了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這些情緒是可憎的,甚至認為自己是可憎的。然而他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和經(jīng)驗,強行忍受著內(nèi)心的煎熬,絕望地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產(chǎn)生自卑。孩子將來長大了,面對內(nèi)心依然會產(chǎn)生的強烈情緒反應,會感到不知所措,也會感到羞愧難當;既不知道怎樣表達,也不知道怎樣處理。壓抑良久,逐漸地,腦、心、身割裂,人不再與自己的內(nèi)在相連接,不再是一個完整、和諧、平衡的人,而是支離破碎,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人們通常將理智和感情放到對立面,認為非此即彼。其實,任何理性思維都需要感情的參與。離開感情,我們就不能進行理智的思考,也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以及符合邏輯的決定。理智和感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兒童道德感的發(fā)展,除了需要認知領域的進步之外,也需要感情領域的參與。自我規(guī)范是生理、認知、感情三大領域的綜合成果。

幫助我們的孩子開發(fā)良好的情商,我們要牢記幾個重點: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所有的情緒都是合理的;

情緒依據(jù)個人秉性而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我們需要接受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

接納孩子的情緒,需要我們首先做到接納自己的情緒。

以上這幾點,最重要和最難做到的,恐怕是第三條,即接納自己的情緒。我們大多數(shù)人從小到大,都不曾被允許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都不曾得到未加判斷和不帶指令的傾聽和理解,都積蓄了很多未經(jīng)宣泄、疏導和處理的情緒,有些情緒甚至十分強烈。我們都習慣了壓抑(隔斷)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戴著被社會認可的面具生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