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界有一些居士,也是不吃主食僅吃蔬菜,但是據(jù)我觀察,大部分遵從這個飲食原則的人久而久之面黃肌瘦,身體衰憊,氣色晦暗。其原因不外乎上文所講的僅靠蔬菜是無法維持氣血來源的。蔬菜多為植物的莖和葉,其疏通力量比較強(qiáng)而補(bǔ)養(yǎng)力量比較弱,氣血雖然可以得到疏通但得不到補(bǔ)養(yǎng),尤其是脾胃沒有水谷滋潤,久之就會造成脾胃氣虛的病機(jī)。
以上論述是針對一般人而言,凡事都有特例,既然有人提出不吃主食只吃蔬菜的原則,就說明有一部分人是這個原則的親身受益者。那么,什么樣的人適合這種飲食原則呢?我總結(jié)為“心地清凈,元?dú)獬渑妗钡娜丝梢猿揭话愕酿B(yǎng)生原則。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內(nèi)心清凈無染,妄想分別執(zhí)著淡泊,元?dú)庀臉O少,依靠修行禪定所獲得的能量補(bǔ)充(禪悅為食),全身元?dú)獬渑?。正如古人所說“氣滿不思食”,真正元?dú)獬溆娜?,不思飲食,因此一天僅僅吃一頓飯甚至一碗粥就可以了。如臺灣著名的廣欽老和尚,數(shù)十年來不吃主食,僅吃水果維持體力,活到九十五歲高齡,身無疾苦,安然往生。
在佛教經(jīng)典《增一阿含經(jīng)》中,以“禪悅食”為五種出世間食之一。并在《雜阿含經(jīng)》指出,有眾生進(jìn)入初禪,“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凡是修行真正契入境界,功夫得力,均會有全身氣力充足之感。毛凌云居士所撰《念佛法要》卷二中就有這樣一段描述念佛功夫得力的文字,現(xiàn)摘錄如下:
清竺峰圓融大師,姓姚,德清人。年三十,出家受具戒,持守?zé)o缺。篤好禮念,以往生凈土為決定志愿。不畜徒,不自住庵,恒依人修,免雜用心。居無定所,合則留,不合則去,意氣灑落,不為膠執(zhí),亦不樂隨眾作務(wù)。常靜掩一關(guān),禮念并行,不禮則念,不念則禮,無一時間斷,亦不參以他法,竟以此終其身。嘗于午間敲魚念佛,直到次日日晡時(下午3~5時),人見其終無休歇,大聲喚之,始止,自謂才如半日耳。問其饑否,則曰:“我口甜水如蜜,常咽常盈,受用無量,更不思食也。”脅不帖席者數(shù)十年,故少夢。偶有夢,亦不離禮念,更無異緣。夢中常見佛菩薩活動如生,間予獎勵,或?qū)б罘?。忽自知時至,念佛而逝,年六十四,頂示暖相。
圓融大師精進(jìn)念佛一天一夜,竟不會感到饑餓,反而覺得口水甘甜,受用無量,這恰恰說明法喜充滿,禪悅為食,便會得到能量的補(bǔ)充,不需要依靠一般的飲食。
又如歷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壽禪師,據(jù)歷史記載他三十歲悟道,“后住永明,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每天由早到晚,講經(jīng)、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而且夜晚還要到其他峰頂念佛。明代學(xué)者洪覺范說:一個人每天要做這么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結(jié)果看到他的畫像,卻是身體壯碩、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永明延壽禪師一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然而需要補(bǔ)充的能量卻很少,足見禪定功夫之深。禪定并不一定是面壁打坐,行住坐臥都不離禪定,禪悅為食自然身體健壯。
然而一般佛教居士,沒有專業(yè)修行,或者因為功夫不到,還需要應(yīng)付日常工作,有的護(hù)法居士為佛法、為眾生而奔忙操勞,這就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腦力和體力,假如不加以補(bǔ)充,就會導(dǎo)致上文所說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亞健康狀態(tài),長久以往,可能會引發(fā)各種疾病。因此,任何規(guī)律都有其適用范圍,每個人在接受不同的養(yǎng)生觀點(diǎn)時,要參考自己的實(shí)際情況,斟酌采納,方能如理如法。